近日有部台灣新片,在台灣掀起的風浪,比《周處除三害》還要高。
它就是由侯孝賢監制、蕭雅全執導的電影——《老狐貍》。
劇中有位很豐富的角色,外號就叫「老狐貍」,老狐貍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情緒控制三步法」。
第一步喝冰水,第二步閉上眼睛,第三步心里默念干我屁事。
眼寬才能見天地,心寬方能容山河。
也許我們都曾一味地用自己的角度的看別人,陷入看不慣的泥沼難以自拔。
人生過半時才明白:
心中不盯人短處,才會看人人順眼;
心態保持平和,才能看事事順心。
看不慣的少了,生活自然就順了。
你有沒有遇見過這種人:
你和他意見相左,他就看你處處不順眼;
你和他風格不一,他就人前人后非議你。
殊不知,這些看不慣別人的情緒,恰恰成了心上的石頭,眼里的沙子,壓得人喘不過氣,磨得人睜不開眼。
人最大的錯誤,就是用看不慣別人的情緒懲罰自己。
在豆瓣「看不慣別人」這個話題里,有網友@職場小公主求助:
公司新招了兩個人,一個是靠關系進來的小姑娘,整日遲到早退,這讓循規蹈矩的她特別生氣。
她常常跟同事抱怨:「明明靠關系,就更應該賣力表現,怎麼反倒這樣懶散?」
另一個是公司引進的研究生,被分在她這一組做技術支持。
工作中,總能給組長提出操作性極強的意見,還在幾次會議上質疑了她的想法。
她就跟同事說:「新人真是一點都不謙虛,仗著自己業務能力強,根本不尊重老員工。」
可是,她慢慢感受到,原來交情尚可的同事慢慢疏遠自己,新來的同事也很少和她交流,大家都在默默地孤立自己。
求助下面有一位網友的評論直戳人心:「對自己隨性,對他人隨緣」就沒這麼多煩惱了。
在這世間,與自己不契合的人和事樁樁件件。
真正讓你難受的,不是三觀不合的事,話不投機的人,而是那顆錙銖必較的心。
對他人的偏見就像一根刺,扎人也扎己。
常以欣賞的眼光看人,才會遠離是非。
一個人若能放下成見看世間萬物,那定會滿目芬芳。
哲學家康德說過:「我尊重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有些人看起來矯揉造作,其實只因她內向膽小;
有些人工作中拼命內卷,其實只因他壓力在肩。
他人的酸甜苦辣,沒人能盡數品嘗;他人的辛酸委屈,沒人會感同身受。
包容體諒,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良。
腦癱詩人余秀華出名后,寫了五首情詩表白李健,尤其是《穿越半個中國去睡你》,讓讀者和李健的粉絲都看不慣,紛紛跑去余秀華的微博下評論罵她。
有人說:「你也配?沒見過這樣的詩人。」
有人說:「洗去你農村婦女的劣根性。」
評論帶著偏見和惡意,替天才音樂人李健打抱不平。
可當事人李健,并沒有對這份表白反感,而是對余秀華的詩給出了「在云端寫詩,在泥里生活」的高度評價。
成熟之人,懂得欣賞;
豁達之心,能解萬千煩惱。
就如卡耐基所說:「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寬容、忍讓、和善。」
作家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面講到了自己的鄰居:
有個晚上,她燙好了許久不穿的黑色晚禮服,備好了項鏈,準備出門時,發現紋皮高跟鞋換成了黑黑臟臟的沙漠鞋。
當她想把鞋要回來時,對方卻平淡地說:「我妹妹穿出去玩了,明天再來拿吧。
」
于是,她只好換了件棉布的白衣服,穿一雙涼鞋就去和荷西參加了酒會。
在醫院做男助手的鄰居,因為受到了文明的洗禮,不愿用手吃飯,每天吃飯的時候,他的小孩會跑來對三毛說:「我爸爸要吃飯了,我來拿刀叉。」
在缺水的沙漠,鄰居在三毛外出的時候用光了她儲存的水,導致她沒法洗澡。
如此種種,三毛從來沒有過分計較,而是選擇包容和理解撒哈拉威人的不同,寫了一篇《芳鄰》記錄這些故事。
她說:「感謝這些鄰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們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