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正月初一,在王公貴族們的鞭炮聲中,躺在家中破席上的曹雪芹,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家中再無銀兩給他喝一口粥或吃一粒藥。這位聞名中外的文學巨匠艱難地留下:「書沒寫完,死不瞑目」的遺言后咽下最后一口氣。
這部讓曹雪芹死前都在牽掛的書就是《紅樓夢》。
《紅樓夢》的初稿叫做《風月寶鑒》,是曹雪芹30歲左右時所作。
寫作期間,曹雪芹隱居在西山,十多年來,曹雪芹將《風月寶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這才終于寫成了如今的巨著《紅樓夢》。
有人說《紅樓夢》就是曹雪芹自己的真實經歷而改編的,因為為書中賈寶玉的生活,簡直就是曹雪芹12歲前的生活寫照。
曹雪芹出生在江寧,幼年時作為一個富貴人家的小公子,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
曹雪芹的祖父,曾經做過康熙帝的陪讀。
據史料記載,康熙帝曾經六次南巡,有四次都是住在曹家的,可想而知曹家在當時的聲望如何。
就如同賈寶玉一樣,曹雪芹小時候非常的淘氣,他不喜歡科舉考試,也不想去讀什麼四書五經。
不過,曹雪芹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紈绔子弟。
因為家族的風氣好、修養高,這樣的環境下,曹雪芹即便不喜歡讀四書五經,興趣也在戲文,詩詞,曲賦上,另外對美食、醫藥、茶道也頗有見地。
但是父親對他期望頗高,認為他的愛好都是不務正業,于是將他送到私塾去嚴加看管。
每次曹雪芹不服管教,父親總是要懲罰他。
好在祖母疼愛他,每次都護著他。
所以,曹雪芹的早年的生活還算是清閑悠樂。
但是伴君如伴虎,雍正即位第五年,曹雪芹剛13歲,家中從官的長輩就因「織造虧空」、「騷擾驛站」、「財產轉移」等罪名被削去官職,打入大牢,曹家被抄家。
就這樣,曹雪芹隨家人去往北京,自此家族沒落,日漸衰微。
曹家遷往北京后,再不像從前那樣揮金如土,甚至連平時的日常開銷都非常拮據,迫不得已要典房賣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