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父親死后,他沒有回家守孝三年,而是奪情繼續工作。這件事一度引發了同僚們的攻擊。那麼問題來了,張居正奪情,究竟是像他說的,皇帝不許他走呢,還是他自己不想走呢?
張居正奪情,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結果,他自己確實不愿意走,萬歷皇帝也不樂意他走。不過,萬歷皇帝不愿意他走的想法,主要是受別人影響的。
萬歷五年,一則消息傳到了張居正的耳朵里,給張居正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這個消息就是,張居正他爹死了。
在悲傷之余,另一個更實際的難題擺在了張居正的眼前:要不要回家守孝呢?
丁憂,在古代有很長的歷史,意思就是官員的親屬死了,這個官員要停薪留職,回家守孝。守孝的日子過了,再回來工作。
當時不同關系的親屬死了,按照規定要守不同日期的孝,當然,守孝期間的限制也不同。但是不管什麼規定,親爹這種直系親屬死了,都肯定是要守孝的。而且是期限最長的那一檔。
當然,我們翻閱史書也經常會看到「奪情」的字樣。這一般是身份比較高,或者工作比較重要的大臣。
皇帝會特意給你下一道旨意,允許你不回去守孝。這個叫奪情,意思是由于工作需要,皇帝強硬的奪走你的親情。你是被逼無奈。
所以你不能拿這個當恩典,高高興興的接旨。你要推辭幾次,然后在皇帝的堅持下接受「奪情」,而且你在孝期內最好按照守孝的規則約束自己,不然就等著社會性死亡吧。
不過這個奪情也有特例,比如在亂世的時候,由于環境緊張,許多官員可以直接奪情。這種情況下,奪情是常規,允許守孝才是特殊照顧。甚至誰要是私自回家守孝,還算是違法。
比如三國時期的吳國,孫權就要求大家直接奪情。誰要是私自曠工回家守孝,反而要治罪。孫權手下就有一個大臣,沒遵守孫權的規定,父母死后直接回家守孝,孫權還差點治他的罪,還是陸遜求情才幸免于難。
再比如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阿斗為了避免大家都去奔喪,給朝廷整癱瘓了,也緊急下令禁止給諸葛亮奔喪。在三國時代,門生故吏有給舊主奔喪的義務。當時朝廷的許多官員都是先在丞相府做吏,然后再提拔進入朝廷的。
所以阿斗的這道旨意,其實也算是一種奪情。
但是三國時期比較特殊,一個崗位突然缺人了,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正常的朝代,奪情都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
尤其是在太平年景,誰能想展示自己優秀的道德。大家都卷瘋了,更不可能隨便奪情了。把這件事做到典范的,是明武宗的首輔,楊廷和。
楊廷和是明武宗朱厚照的老師,所以非常受朱厚照的信任。即使在明武宗寵信劉瑾是那段時間,他的位置也沒有動搖。所以在楊廷和需要丁憂的時候,明武宗當然會下旨,要求他丁憂了。
按照楊廷和的地位,以及他在朝廷上的人望,他要是奪情,誰也說不了什麼。但是楊廷和沒要這份特權,堅決要回家,丁憂守孝。
明武宗下了好幾道圣旨,楊廷和都沒改變主意,依然回家丁憂,丁憂期滿,才回到了朝廷。
所以大家都夸楊廷和,這人道德水平真高啊,這才是孝子呢。
莊子曾經說過:沒有山峰,就沒有低谷。沒有君子,也就沒有小人。這話驗證在張居正身上了。
其實以張居正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有資格奪情的。而且當時他和萬歷皇帝的君臣關系非常好,和掌印太監馮保又是盟友。即使他需要推辭幾遍,皇帝也可以配合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