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年殿試,順治帝發現進士名單中有兩個人同名同姓,都叫「陳敬」,一個來自山西陽城,一個來自順天通州。順治對來自山西的陳敬說:「你與通州的陳敬同名同姓,為避免混淆,朕賜你一字‘廷’,從此以后就叫陳廷敬」。
陳廷敬來自山西陽城,陳廷敬的家族在當地也是有名的名門望族,陳廷敬先祖在明朝做過官,到了陳廷敬父親陳昌期這一代家族已經逐漸沒落。
陳廷敬7歲那年,明朝滅亡,不過在父親嚴厲的管教下,他并沒有去關注朝代更替的事情,而是埋頭苦讀,因為陳廷敬的父親告訴他只有讀好書才能光宗耀祖。
陳廷敬20歲的時候以舉人的身份來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雖然只是三甲,但也算是讀書人光耀門楣的事情了;中進士后,陳廷敬參加庶吉士考試,因為表現得好,被留在了翰林院。
三年以后任秘書院檢討,這是這一年順治病逝,康熙繼位。
陳廷敬在康熙朝為官51年,因其才華出眾,早早地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康熙在位時,非常重視「經筵日講」,所謂「經筵日講」說白了就是翰林院每天都會派人去給康熙講課,康熙繼位時僅僅8歲,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諾達大清的能力。
到了康熙22歲的時候,陳廷敬開始擔任講官,即便是三藩作亂康熙忙完朝政之余,都堅持每天聽陳廷敬講課。
與陳廷敬一起給康熙講課的還有張廷玉的父親張玉,康熙對陳廷敬與張玉都非常的敬重,經常賞賜他們東西,單單賞賜給陳廷敬的貂皮就有50件之多。
康熙曾這樣評價陳廷敬:「房姚比雅韻,李杜并詩豪」。
意思是:陳廷敬的詩詞可以與李白、杜甫相提并論,論朝政能力可與房玄齡、姚崇相比。
這樣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不僅對其文采大加贊賞,對其為官處理朝政的能力更是認可。
康熙最欣賞的是陳廷敬的思想,陳廷敬從小接觸的是正統的儒家學說教育,在明末清初山西是受到程朱理學影響最大的地方;陳廷敬日日給康熙講課,自然康熙受陳廷敬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康熙二十三年,陳廷敬擔任左都御史;
僅僅五年后,先后調任戶部、禮部、吏部尚書;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陳廷敬已經尊稱為「陳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