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華文明在面對外族入侵時為何常常力不從心?難道是因為儒家思想的束縛?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但是網友的言論卻一針見血,讓人不得不深思。
隨著這一觀點的引發,我們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們這個曾經輝煌燦爛的古老國度,在歷史的某些時期卻屢屢受到外族的凌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切?是文化傳統造成的嗎?還是別有原因呢?
在探討儒家思想的根源時,我們自然要從其創始人孔子說起。然而,孔子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種書生模樣。相反,他是一位身材高大、力大無窮的武藝高手。
《史記》記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換算成現代計量單位,約合2米左右。在春秋時代,這簡直就是一個巨人!更不用說他憑借蠻力,竟能「舉國門之關」。可以想象,當年的孔子怕是個體格魁梧、肌肉虬結的大漢。
除了力大無窮,孔子在武藝方面也是出類拔萃。他不僅箭術高超,還熟諳戰車駕馭之術。如果將孔子比作一位現代動作明星,那恐怕就是施瓦辛格的體格、李連杰的武功加上鷹眼的射術的完美結合體了。
這樣一個「硬漢」般的人物,為何會創立出被認為「軟弱」的儒家思想呢?其實,這恰恰說明了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堅韌不拔的。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關鍵在于他本人的性格特點。作為一個身材高大、武藝高強的男子漢,孔子自然不會是一個溫文爾雅、畏首畏尾的讀書人。相反,他必定是一個勇猛果敢、不畏強敵的戰士性格。
這種性格特點,必然會影響到他所創立的思想體系。因此,儒家思想中所蘊含的主戰精神,也就不足為奇了。一個「六邊形戰士」怎麼可能創造出「軟弱」的學說呢?
那麼,儒家思想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主戰精神呢?讓我們從兩位儒家思想家的言論說起。
其一,就是朱熹。作為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在《壬午應詔封事》等作品中,明確提出「修政事、攘夷狄」和「徐起而圖之」的主張。簡單解釋就是:打是一定要打的,我們只討論打的方式,絕不考慮求和。
可見,朱熹完全繼承了儒家「好戰」的傳統,對外族絕不手軟。他認為,面對外敵入侵,我們必須采取主動出擊的方式,絕不能退縮求和。這種思想,與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重文輕武」的儒家形象,可謂是天壤之別。
其二,就是大名鼎鼎的「橫渠四句」的作者張載。這四句話中的最后一句「為萬世開太平」,實際上就是呼吁通過戰爭的方式來開創太平盛世。
張載認為,要想真正實現太平,就必須先通過戰爭來消除一切障礙。只有徹底打敗敵人,才能真正開創出持久的和平。這種思想,無疑也是一種主戰思想的體現。
由此可見,在儒家思想家們的眼中,戰爭不僅在所難免,而且是通向和平的必由之路。這種思想自然也就注定了儒家的主戰本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