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陳壽有問題的,記載于《晉書陳壽傳》里。主要有2個故事,一是丁儀、丁廙兄弟都是魏國名人,按道理應當立傳。陳壽找2兄弟說,只要給我1000斛米,就幫你們父親立傳。2兄弟家庭貧困,拿不出來1000斛米,陳壽也沒有寫相關傳記。
二是說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由于街亭之敗馬謖被諸葛亮治罪,他的父親也受到了牽連,被處「髡刑」(剃頭髮)。陳壽懷恨在心,在寫書時刻意貶低諸葛亮。例如:「奇謀為短」「無謀斷略」,此被認為「曲筆」「阿晉」「泄私憤」。
要清楚的是,陳壽生于公元233——297年,《三國志》成書性質為現代史。《晉書》作者為唐代房玄齡,時間上差了300年,寫的是古代史。2書同列24史,都是官方所承認的正史。
誰更可信?
《晉書》在記錄陳壽向2兄弟索賄這件事時,語氣并不確定。講的是「或云」,即「有這麼個說法」,「據人說」。可信度存疑。既然丁儀、丁廙兄弟如此有名,會不會因為不列傳導致重大事件的遺漏呢?也沒有。
可參照裴松之《三國志注》《資治通鑒》等其他文獻。關于2丁的記載,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足輕重且品行很差。不給他們立傳是天經地義。清代《三國志考證》也有旁證,丁儀、丁廙不過右刺奸掾和黃門侍郎的小官,無寸尺之功。
還想立傳?確實該給米1000斛!陳壽不僅沒有抹黑諸葛亮,作為晉臣,在《三國志》中共為8人單獨立傳,除主公級別人物外,單列的僅僅諸葛亮和陸遜2人而已,給足了敵國丞相的面子,陳壽對諸葛亮的總評趨于褒揚,字數亦最多。
超過劉備、劉禪、曹操、曹丕,謂之為「治世良才」。評價的語氣也是,孔明4出祁山而未建寸功,大概是其奇謀詭計不如治理國家的才能「吧」!乾隆在勘定《二十四史》時也將《三國志》納入,足見其史學價值的崇高地位。
《三國志》取材精煉,陳壽對史料進行了嚴格的考證、慎重的刪選,對可信度不高的資料都予以廢除,不妄寫評論。這也是《三國志》全文僅有35萬余字原因。但史料不足,出現順序顛倒、前后邏輯很難理順也是其特點。
現在很多人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研究三國皆以《三國志》為優先,凡是《三國志》寫的就引經據典,凡是《三國志》找不到的資料又排除在外,就顯得簡單粗暴了。這樣又會使歷史文獻范圍變得狹隘。殊不知,正史之外亦有古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