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燦爛的笑容是家長的期盼。他們從牙牙學語到自我獨立,過程中既有歡聲笑語,也會有熱淚盈眶。孩子的哭泣,多少都會給家長帶來困擾。
小玲的媽媽就因為這事煩惱不已。原來從小小玲就愛哭,有一點小磕小碰就哇哇大哭。那個時候她還剛兩三歲,小玲媽媽也覺得不是什麼大事。
轉眼到了小學,小玲這個「愛哭包」的頭銜也還沒摘掉。這下可把小玲媽媽愁壞了。
小玲這樣愛哭,以后出了社會可怎麼辦才好?
傍晚,同小區的媽媽們都帶著孩子外出游玩,小玲媽媽遇見相熟的媽媽就開始交流起來。
一遇上這話題,寶媽們都打開了話匣子,紛紛發表起自己的意見。其中,一新媽媽說她家一新倒是不怎愛哭,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忍著。
前些天和班里的同學鬧矛盾,拉扯中手上被抓得破了皮,這孩子也沒哭沒鬧。
一新媽媽說還羨慕小玲會時不時哭的。一新受傷了不聲不響,老師也沒發現。回到家更是沒和家里說,就自己默默忍受,硬扛下來。
還是一新媽媽晚上給他洗手的時候才知道。聽了一新媽媽的話,其他寶媽們也開始沉思起來。
其實大多數家長對于孩子動不動就哭這事還是相當抵觸的。甚至有的家長在孩子哭的時候不但不安慰,反而會大聲斥責。
大家普遍都認為哭是一種負面的,消極的情緒。動不動就哭的孩子會被貼上「抗壓能力差」,「膽小懦弱」,「不明事理」等等這些標簽。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首先,我們還是要先弄清楚孩子哭泣背后隱藏的原因。
孩子哭泣的行為背后隱藏著什麼原因?家長要讀懂
①身體不適孩子身體感到不舒服,如果他還不能用語言明白地去表達自己感受,哭泣就成了他向父母傾訴的方式。
這種形式的哭泣大多數父母都會及時給予回應,安撫孩子脆弱的情緒。
②情緒低落孩子遭遇到外界的壓力,被父母訓斥,或者是和小朋友玩耍不愉快了,這些原因都有可能讓孩子情緒不高,這時候哭泣也成了他們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
③「要挾式」的哭泣這種哭泣想必很多家長都會感同身受。想要的玩具爸媽不同意買,希望可以去游泳館被爸媽拒絕等等。
只要家長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有些孩子就會拿出自己的必殺絕技--哭。
這種情境也會出現在二胎家庭。大一點的孩子覺得家里有了小寶寶被忽視了,也會用哭的方式來引起大家關注。
所以讓孩子哭泣的原因多種多樣,家長還是要更耐心地去了解孩子深層的需求。不能一味地去迎合或者去否定孩子哭泣行為。哭泣是孩子行為導致的結果,不是起因。
那動不動就哭,或者遇事能忍住不哭的小孩,他們長大會有什麼不同嗎?
更多的家長還是希望孩子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上能堅強,能獨當一面,遇事都能臨危不亂。
可事實上真的是家長所認為的」忍住不哭的小孩「會成長得更順利嗎?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兩種孩子三個方面的差距。
動不動就哭與忍著不哭的孩子,不用等長大,這3方面的差距就很明顯
●情緒表達能力不同
愛哭的孩子其實在情緒表達上會比會比忍著不哭的孩子更直接外放。哭泣是孩子宣泄情緒的方式之一。
和我們成年人不同,孩子們選擇釋放自己情緒的方式并不多。負面情緒積壓在孩子的心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滿溢出來。
如果我們曾仔細觀察過孩子哭泣前后的差別,可能會發現很多時候,之前焦躁不安的孩子,哭過以后情緒趨于平靜起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