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秦始皇本紀》: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用水銀制作成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機械互相灌注流通,墓中上面各種天象齊備,下面有地上景象萬千,利用人魚(娃娃魚或鯨魚)的脂肪制作蠟燭,估計很長時期不會熄滅。
《荀子 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是用來模仿真實世界中的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古人事死如事生,意思是死后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陰間),仍然要像陽間的時候一樣生活。
尤其是帝王,去世后會仿造生前的建筑、儀仗、衣冠、用具、車馬放進陵墓之中,比如兵馬俑,就是陪葬用來護衛陰間的秦始皇。
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陵墓中到底有多少水銀?
秦始皇陵
劉士毅、袁炳強、呂國印、段清波、宛守成應用高精度重力、磁法測量、高密度電法測量、放射性氡氣、地震、地溫、測汞、核磁共振等測量手段,科學地測試了秦始皇陵墓的范圍、布局與尺寸,并寫出《綜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探測秦始皇帝陵地宮中的應用》的論文。
直接上結果,對秦始皇地宮的測量結果是:地宮長約 140m,寬 110m,高 30m, 距封土堆頂約 40m,地宮面積為15400平方公尺。
其中墓室尺寸為:長50m,寬80m,高15m,墓室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
如果地宮中有水銀制作的河流,那要減去墓室的面積,也就是11000平方公尺,假設水銀河流占據地宮面積的十分之一,那水銀面積就是1100平方公尺。
假設水銀河流的厚度是5厘米,水銀的密度是13.59×10的3次方千克/立方米,根據公式質量=體積*密度,計算出地宮中的水銀總質量為:1100*0.05*13.59*1000=747450千克,1噸=1000千克,水銀總重就是747.45噸。
但也有不同意見,陜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學理推斷,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有一百噸左右。
秦陵地宮
也有專家推斷為300~1500噸之間,在秦始皇陵墓沒有挖開之前,所有的數據都是推斷。
即使陵墓中有水銀,水銀是有揮發性的,在密封空間揮發性很低,但兩千多年了,揮發性再低也有可能揮發掉,如果打開秦始皇陵墓,水銀河流很可能干涸了,也有可能剩下的水銀會瞬間揮發。
而且還有可能揮發到其它物質內部去了,比如揮發到土壤之中。
1981年12月物化探研究所的常勇等[4-5]在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上以 10m 間距在 30~0cm 深處采集土壤樣品,并用研究所自制的測汞儀對樣品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秦始皇陵封土堆上存在非常明顯的汞異常, 水銀含量一般在7×10^-8 以上,最高達千萬分之幾。
秦始皇陵墓周圍的土壤中水銀的正常含量在 7×10^-8~3×10^-8 之間,而自然界土壤中水銀含量平均在 4×10^-8~5×10^-8 之間。(^-8表示負8次方)
可見周邊的土壤是正常的,封土堆上的土壤是異常的。
水銀制作成江河湖海
但不管水銀是否干涸,顯然秦始皇陵墓的水銀用量不會少,這是個恐怖的數字,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有無可能生產出如此之多的水銀呢?
根據中國現有的資料,已經探明的汞礦總含量是8.14萬噸,汞礦含量最高的是貴州,儲備占比38%,也就是3.09萬噸。
其次是陜西,儲備占比20%,也就是1.
63萬噸,排第三的是四川,占比16%,也就是1.3萬噸。
如果從礦山來說,離秦始皇陵墓最近的汞礦就是陜西旬陽市公館鎮的旬陽汞礦,這個礦場儲備有1.47萬噸,離秦始皇陵墓有100多公里。
我國大規模開發汞礦是從1950年開始的,當年產量僅3噸,不過發展很快,1951年的產量就達到52噸,到1959年時產量達到巔峰,為2684噸。
此后產量開始下降,2013年及2014年,汞礦產量都只有1600噸。
從時間上看,秦始皇陵修建于秦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7年),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竣工,歷時39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