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誕生了許多文學大家,其中就有歐陽修和曾鞏等人,歐陽修在北宋的文學史壇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推動了文學的發展。
當然曾鞏也是非常優秀的,畢竟能夠和歐陽修位列「唐宋八大家」,也足以見得曾鞏的不凡之處。
但要說起來,曾鞏在科考之路上卻并不順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考中,而同年,一同考中的還有他的妹婿等六人。
那麼曾鞏如此有才華,為何卻在科考之路上卻屢次不中,在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其實說起來曾鞏能夠中舉和歐陽修還有著密切的聯系。
曾鞏本就出身于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北宋的名臣,這為曾鞏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再加上曾鞏從小就十分聰慧,所以記憶力也非常強。
小時候讀書,也時常能夠脫口吟誦詩句,常常被周圍人夸贊,并稱其為「神童」。因此曾鞏的祖父和父親對他格外重視。
曾鞏和兄長曾曄一同讀書學習,表現出極好的天賦,在十二歲那年嘗試寫《六論》,提筆便寫出一篇文章,文辭都非常有氣魄,直到二十歲那年,曾鞏的名聲便已經傳揚出去。
所以在眾人眼中,曾鞏就是一個大才子,眾人對于這個大才子也是非常看好,無論是今后的科考還是其他方面,都認為曾鞏將來一定會學有所成,取得一個非常好的成績。
曾鞏早在18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入京,并且通過自己的文章還結交了好友,比如其中就有王安石。
還和杜衍范仲淹等人都有書信往來,可以說此時的曾鞏廣交天下名士,在文章寫作上也更加有助力,就連今后的發展也會更加順遂。
實則不然,曾鞏雖然擅長策論,但輕于時文,在第一次科考不中,只能再次籌備科考。然而此時曾鞏的家境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早在1034年,曾鞏的父親曾易就曾前往信州玉山擔任知縣,并且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待了兩年多的時間,曾易在這兩年的時間里,將玉山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條,做出了一番成績。
因此曾易也獲得了升遷的機會,當時北宋朝廷對知縣設立了「一年一次考試,三年一次調任」的機會,而考核和任命主要是依據知州的「批書」。
可以說知縣未來的升遷都掌握在知州手中,也就是說全憑知州一句話,考核的結果雖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就是知州的態度。
因此當時擔任信州知州的錢仙芝便負責此事,在錢仙芝對曾易的視察后,屏退了身邊的侍從,對曾易說出了一句話,而這句話意在提示曾易要想高升,就要錢仙芝一些好處。
曾易反應過來后,顯然也意識到錢仙芝這是在索要賄賂,只是裝作聽不懂的樣子說了句:「屬下愚鈍,不知曉知州所言何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