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是戰國初期最精銳的部隊。
在魏武卒的參與下,當時的魏國,向西差點滅了秦,向東破齊,在中間擊敗韓趙聯軍,可說是無敵于天下。
但是,在短暫的輝煌后,魏武卒卻迅速沉淪了。
他們不但沒有再繼續通過勝利使魏國振興,反而成了「危國之兵」,被認為是魏國衰落的重要原因。
這是怎麼回事呢?
魏武卒,是軍事家吳起在守河西時組建起來的。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議兵篇》
要成為魏武卒的一員,需要能夠披著三重甲,能操十二石弩,手執長戟,懸利劍,背著大櫓,帶著三日之糧,半天急行軍百里。
一旦被選中,立刻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給予良田美宅。
可以說,魏武卒,就是以優厚待遇,將優秀兵源組織起來,組成一支精銳之師!
很快,這支精銳之師就以無敵于天下的姿態出現在歷史舞台上!
許多資料將吳起在魏國的戰功皆歸于魏武卒,這似乎是不正確的。
畢竟,吳起是在擔任西河郡守時才改革兵制,創立了「武卒制」,組建魏武卒,而在此之前,吳起已經立下許多戰功。
所以,魏武卒的表現,最早還得從吳起主持河西軍政開始。
前389年,秦惠公發兵50萬,攻打陰晉。
吳起率領5萬新生的魏武卒,加上車百乘、騎三千,以一敵十,大破秦軍!
此后,吳起又率此軍,東向與齊國作戰,并殺齊軍三萬,一舉攻破齊長城,打服了齊國。
隨后,吳起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
但是,魏武卒仍然有著驚人的表現。
公叔座率領魏武卒,大敗韓趙聯軍。
龐涓率領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
當時的魏武卒,可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但是,短暫的輝煌過后,是漫長的暗淡。
龐涓率領魏武卒攻破邯鄲,是魏武卒最后的輝煌。
很快,「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在孫臏的謀劃下,齊軍連續重創魏軍,魏武卒元氣大傷!
魏惠王重建魏武卒,頗有振作之意。
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魏武卒再難續輝煌。
伊闕之戰,在白起的指揮下,韓魏聯軍遭到毀滅性打擊。
此后,魏武卒的名號,很長沒有人提起了。
再次提起魏武卒,是在荀子的時代。
而在荀子口中,曾經威風八面的魏武卒,已成了「危國之兵」,是魏國不能振作的重要原因了!
怎麼會這樣呢?
戰國初期,魏武卒強悍,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
1、特殊的歷史轉型期,使激勵有了充分的空間。
春秋后期開始,井田制瓦解,但新的經濟結構尚在形成中,也就是舊的沒有全去,新的還沒建立好的過渡期。
一方面,已經有一些過去政治、經濟地位低下的人恢復自由身,獲得耕地,成了「五口之家」、「八口之家」的自耕農,過上了男耕女織的日子。
另一方面,依然有許多人仍然沒有獲得人身自由。
而建立軍功,是底層人獲得人身自由,甚至獲得更高經濟、政治地位,躋身社會上層的主要途徑。
因此,「復其戶」,在當時是人們的普遍夢想,也是建功立業的動力!
同時,鐵器的推廣,則使國家可以在「復其戶」之外,還能提供誘人的經濟激勵!
「鐵耕」的推廣,使得「深耕易縟」成了可能,許多過去不具備耕種條件的荒地有了開墾的可能。
如此,國家有了廣大地區,可以用來激勵軍功!
這種情況下,「復其戶」、「利其田宅」,成為魏國人的夢想,是當時比什麼都要香的激勵!
投簡歷的人多了,挑選的面也就多了,選出精銳的標準自然也就高了,部隊也就強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