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兵馬俑,自問世便備受關注。尤其是其精湛高超的陶瓷工藝水平,更讓他國驚嘆不已。為此,許多國家多次都向中國申請,希望能夠將兵馬俑安排出國。
中方雖然表示同意,可還有一尊兵馬俑卻至今禁止出國展覽,因為它擁有一張科學家也難以解釋的臉。
這尊兵馬俑,便是綠臉跪射俑。自1999年,考古學家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東北部,挖出綠臉跪射俑后,它就一直被嚴密保護著。
和別的兵馬俑不同,綠臉跪射俑自從被發現時,就始終以綠臉的形象示人,除去頭髮、胡須、瞳孔之外,其余部分全都是綠色。
考古學家們不禁好奇,在眾多兵馬俑中,它為什麼會顯得如此特別。原本很多人猜想,是不是曾經制作時,用了特殊的材料。
可相關學者給出回答,秦人當年制作兵馬俑時,往往使用灰色或者黑色顏料。至于沒有和空氣氧化發生反應,則更不合理。
畢竟周邊所有兵馬俑都已經變化,憑什麼這一跪射兵馬俑就能特立獨行。也正因如此,綠臉跪射俑因其與眾不同之處,區別于別的兵馬俑,被專門保護起來。當外國想要借出展覽的時候,也都會被拒絕。
畢竟就目前發現的所有兵馬俑中,這尊兵馬俑也是唯一一個臉上還保留著色彩的兵馬俑,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科研意義。
尤其是現如今考古學家還無法合理給出解釋的情況下,更不能輕易展覽。倘若不小心產生任何損壞,那就后悔莫及了。
或許有人會想,只要保護得當,怎麼可能有什麼意外。卻不曾聽聞曾經越王勾踐劍在新加坡展覽時,就因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出現損傷。
要是出現某些意外,因出國展覽導致綠臉兵馬俑面容掉色,誰敢確定以后還能挖到相同顏色、相同狀態的兵馬俑呢?
不過無數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觀眾,依舊未停止對綠臉跪射俑由來的推測。就目前來說,這一兵馬俑的由來,大概有以下幾種可能。
其一,是工匠們的惡作劇,秦人制作兵馬俑的過程中,從服飾、兵器到膚色,都是仿真人真馬,屬于寫實類的創作。
原本所有秦俑都按統一的顏料來上色,可這尊兵馬俑卻出現「意外」。
一些老百姓猜測,或許這是工人上色無聊的時候,故意上了綠色。不過這種可能性并不算大,畢竟上司檢查的時候,不可能放任軍陣存在異數。就像行軍打仗時,秦國軍隊里,總不能混入一個穿著趙國軍服的軍人。
其二,為軍中儺(音nuó)人,這種猜測受到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支持。在他們看來,古代軍隊行軍打仗之前,都會以儺禮祭天。
史書上也記載,有天子儺、國儺和大儺等規模的儺祭。而負責儺祭的人便被成為儺人,也被稱為「狂夫」。意思是指某個人個子高、力氣大、本領強,于是被安排為戰勝鬼疫。
簡單理解就是行軍打仗以前,只要由儺人行了儺祭后,行軍打仗就會更加順利,不會遇到鬼神和瘟疫。有沒有效果不清楚,但絕對足以令古人心安。
所以為了將儺人和其他普通士兵區別開來,便在普通士兵淡粉面色的基礎上,加上了綠色。兵馬俑俑坑中的一些銅車、膏泥、器具等等,也都可以證明儺人的存在。
其三,則是少數民族的象征,京劇《說唱臉譜》里有這麼一句:紅臉的關公戰長沙。后續又有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等等。
普通人不知道不同的人物,為何會以不同顏色的臉譜表現出來,有關學者卻清楚,戲劇臉譜文化中的紅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詐、黑色代表耿直等等。
至于綠色,和性格并沒有太大關系,反倒是代表了外藩,也就是少數民族的象征。
因此,綠臉跪射俑很大機率是融合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特色陶俑。秦人為了紀念或者感謝少數民族,在戰時為他們提供的幫助,便專門設計了少數民族兵馬俑。
尤其是地理位置上面,西安原本就是多民族交融的地區,也符合這一背景。只不過就目前來說,推測雖然令人信服,但依舊沒有實質性的證據證明和一切。
至于綠臉跪射俑從何而來,為何區別于其他,估計還得花不少時間研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