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這鐫刻在大地之上的綿延萬里城墻,它又何須再倒下?曾幾何時,這長城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守護了中原多少春秋。
如今這古老輝煌的防線,猶然挺立,抵御著歲月的侵蝕,守望著北方邊疆。哪怕萬劫不復,這長城依舊會屹立,因為那已成為中華大地上一道不可磨滅的印記。那麼想必你也一定很好奇,這長城為何屹立兩千余年卻從未倒塌?
中原與北方草原之間,長期處于你來我往的拉鋸之中。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為尋找更優渥的草場,常常南下中原掠奪糧草。明明擁有廣袤的草原,卻還要來打家劫舍,這顯然算得上是無理取鬧。實則,在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差異下,彼此間難免產生摩擦與沖突。
秦始皇終于厭倦了邊疆反復無常的局面。他意識到,想要長治久安,就必須劃清疆界。一條清晰的邊界線,將南北雙方劃分,也許可以遏制住匈奴的貪婪,維護中原百姓的安寧。
于是秦始皇下定決心,不惜耗費巨資興建一條橫跨數千里的長城。
這條萬里長城將如同一面巨大的城墻,把整個北方都拒之門外,也讓匈奴再無可乘之機。秦始皇還耍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小聰明——他讓中原勞民和邊疆士兵們一起興建長城,這可真是一箭雙雕。
《長城起源:防線的需要》
如此一來,不但加快了建設的進程,而且讓不同階層的人都對這條防線傾注了自己的心血。這無疑大大增強了長城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等長城建成后,所有建筑者都會倍加在意它的安危,像照看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來,杜絕了長城被輕易損壞的可能,使它堅固得猶如盤古開天辟地般。當年的心血結晶,至今仍在凝聚著人們對家園的眷戀與守望之情。
而且邊境線上的駐軍數量有限,分散駐守難以形成戰力。興建長城則可彌補這種缺陷,集中兵力據點防守,事半功倍。作為明碼標價的邊境線,長城一旦形成也讓匈奴無從招架——你不打我,我不打你,老老實實過好自己的日子,這才是唯一正確的生存之道。
《秦始皇如何集結民心?》
雖說修長城的手段殘酷了些,但秦始皇讓不同階層的人共同參與,集結了眾人之力,這一招可以說是相當高明。等長城建成后,所有人都會倍加看重與呵護,這無疑增強了它抵御風雨侵蝕的意志。
正因為建造者們的心血凝結,長城才會屹立至今。施策略雖然殘酷,但秦始皇卻把敵我雙方都安頓好了,這一手陰陽調和著實高明至極。
想要修建這樣一條工程浩大的長城,光靠駐守邊境的軍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保家衛國出力的軍人固然重要,可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撐參與,這防線也難以成功建成。
施政者的心愿再殘忍,小民百姓又有什麼反抗之力?更何況那還是出于維護家園的良苦用心。于是在開始修建長城之時,秦始皇下令從各地征召大量士兵以及勞動力充實邊疆修墻工地。這一舉措無疑是正常不過的國策需要,但對其中不少當事人來說,卻是一場無妄之災。
在邊境修墻對一般士兵和百姓而言,無疑是個艱苦卓絕的任務。
那里蠻荒貧瘠,物資奇缺,沒有一點人煙,又經常遭遇風沙和寒流侵襲。日復一日地不停搬運土石、壘砌城墻,又不得不忍受監工們兇猛的拳腳相向。
很多人都覺得這簡直比戰場上的廝殺還要殘酷——至少那里還能痛快淋漓地打出所有不滿,可在這荒無人煙的邊疆,所有的不滿只能深埋心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