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北宋年間詩、書、畫俱佳的奇才,其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人欣羨不已。然而,人們對蘇大學士的敬仰多集中于他超高智商下的曠世才情,對于他人生中在經歷的種種聚合別離后,所折射出的那份細膩情感,卻鮮少關注。
蘇軾的柔情多半體現在對亡妻王弗的思念上,那首千古名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無一字不透露出對妻子的深情眷念。
有一次,當蘇軾目睹好友王鞏與其妻宇文柔奴時,不禁被他們的傳奇愛情的所感動,那一刻,亡妻王弗的身影再次在自己腦海內浮現,他在熱淚盈眶中,慨然留下千古名句,讓后世之人感動千年。
宇文柔奴本是個苦命女子,出身杏林世家,可奈何命運無常。在宮中當御醫的父親猛然遭受滅頂之災,一道圣旨,便讓一條鮮活的生命停止了心跳。
母親憂思成疾,不久便撒手人寰。十四歲的宇文柔奴頓失雙親,無依無靠。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狠心的叔父又將她賣到青樓。
幸運的是,由于柔奴長相清秀,能歌善舞,因此,她并沒有淪落為做皮肉生意的艷妓,而是靠自身的藝術修養,成為了博得眾人喝彩的歌姬。
年紀輕輕的柔奴十分懂事,好強,憑借自己的勤奮努力,她很快成為了「花魁」。也許,正是這份對生活的熱忱感動了上天,不久,她便迎來了改變她人生命運的貴人。
隨著柔奴名氣的擴大,知曉她的人越來越多。
這其中就有她父親當年的朋友陳太醫。
陳太醫是個善人,也是柔奴的貴人,正是他不忍心見友人千金在這腌臜之地遭受摧殘,于是果斷湊足銀兩替柔奴贖身。
從此,陳太醫從此就多了一個女徒弟,柔奴從此也多了一位好師傅,好父親。
時光荏苒,勤奮好學的柔奴很快就得師傅真傳,能夠獨自行醫。由于自身經歷,使得柔奴對底層百姓始終保持著一份最真切的同情心。
柔奴雖是個纖弱的女兒身,卻有著男子一樣剛毅的性格。她總是獨自一人,翻山越嶺,采摘草藥,然后放在屋頂烘曬,再不計成本地低價賣給百姓,方圓數百里,都夸她是女菩薩。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老天爺沒有辜負柔奴的一方善良,賜給了她一段美滿姻緣。
與王鞏的邂逅可謂柔奴此生之幸,因為王鞏并非「瓜州渡口」的李甲,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做出出賣摯愛的齷齪之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