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等級制度是非常嚴苛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宰相或者丞相的地位在朝堂中僅次于皇帝,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很多人都認為丞相和宰相是一樣的,只是不同朝代的不同稱呼罷了,但是事實上是雖然兩個稱呼只有一字之差,代表的含義卻實天壤之別。
丞相
丞相一職源于春秋時代,秦武王見到六國皆有相國,但是他又不愿與六國為伍,于是設左右丞相,取代了相國之位,但丞相與相國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職位,兩者可以同時存在,相國為主要,丞相為輔,在朝堂之上,相國只可以有一個,但是丞相卻可以有多個。
在那個時候,宰相并不是第一個出現的詞語,最先出現的僅僅只有「相」,而相的職責就是協助君王管理國家,為君王出謀劃策,所以在那個時期相國的權力很大。
不過也不是每個王朝都設立丞相一職,就比如在唐朝的時候,不論皇帝再怎麼擴張疆域,也沒有設立丞相的官職。
若是丞相掌握了大量的權力,那對王權和朝廷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皇上才不會設立丞相,以保證自己的權力,到了那個時候群臣只有品階的高低,而不是一人獨攬大權,這對王權來說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宰相
而「宰相」則完全不一樣,這是一種「統稱」或者「制度」,涉及到的領域要遠遠超過丞相,而且在各個王朝之中,對于宰相的官方稱謂也各不相同,而丞相就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之后,就出現了宰相制,那時候的封疆大吏已經被取消,皇帝更多的是依靠文官,郡縣和文官系統,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皇室宗族的地位越來越低,而文官的地位卻越來越高。
宰相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他在處理政事方面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宰相制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宰相和丞相的不同在于,宰相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為皇上服務的,而丞相則是真正的公職,擁有著無窮無盡的權力,這也是為什麼有一句話說得好,丞相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是不管是宰相也好,丞相也罷,都是歷史進步的見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