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歷」是明朝的第十三個皇帝,在張居正等人的輔佐下曾開創「萬歷中興」,原本有機會留給后世繁華江山的他,因為后半生的懶政而被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明神宗懶政對國事不上心,死后還讓他的兒子和孫子背了國運頹廢的黑鍋。也有人說明神宗是因為對明朝日漸腐朽的封建體系失望又回天乏術,才讓自己的后半生荒廢在了后宮里。
為何身為一國之主卻無心朝政呢?千人千面的萬歷皇帝朱翊鈞,究竟是「昏君」還是應當千古流芳的「明君」?
或許看清了當時的明朝局勢才能看清他的真面目。
朱翊鈞
明神宗10歲登基、15歲大婚。當時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不過有張居正的嚴格管教,年少的朱翊鈞不敢忤逆老師的教誨。
一日他在宮中與幾個小宮女一起嬉戲,張居正知道后大發雷霆將此事上報給了太后知曉,差點讓他的皇位都被廢了。此后朱翊鈞做事謹遵張居正的教導,不敢再肆意妄為。
但,當張居正去世之后,朱翊鈞沒了拘束立刻就荒淫無度了。
朱翊鈞自幼便喜歡縱酒淫樂,還喜歡在酒后臨幸宮女。他自己宮里和太后宮里的許多宮女都被他臨幸過。就這樣皇帝納了許多的嬪妃,往后每年給她們的脂粉費就高達120萬兩。
此前明朝的后宮脂粉費常年在40萬兩左右,可在萬歷年間一下子激增到120萬兩。由此可見明神宗的縱欲過度給國庫形成了不小的負擔。尤其是後來廢了上朝的儀式之后,更是常常流連于后宮之中。
張居正
萬歷十七年元旦節,明神宗沒有像往年那樣接受群臣的朝拜。而且此后他再也沒有接受過百官的朝賀,不再上朝堂與百官議事。有些官員的位子空缺許久,官員請求皇帝選取合適的官員填補空缺,然而這類奏折總是會被明神宗一拖再拖,最終通通寫上「不報」批復奏折。
這導致朝中的官員不夠用,朝中重臣的位子沒有人掌控,導致一些重大決策少了掌舵人,使得權力運行機制漸漸土崩瓦解。
對于自己長子朱常洛,明神宗也是從不關心,因為他打心底里不喜歡這個兒子。
所以,在百官上奏請皇帝設立太子時,明神宗以諸多借口百般推辭這事。最后實在別無他法,才萬般不情愿地設立朱常洛為太子。然而在太子到了應該出閣讀書的年紀時,明神宗又開始故意拖延此事。
在上報的奏折上通通寫上「不報」二字。可見明神宗并不喜歡他人干涉自己的喜好,哪怕皇帝的每一件家事都屬于國事也不愿讓臣子插手。這一習慣或許和朱翊鈞身為皇帝,可在早年間受到嚴格的教導導致自己失去了很多自由有關系。
朱翊鈞早年勤勉刻苦離不開一個人的教誨,那就是朝中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內閣是明朝的行政中樞,在朱翊鈞登基后張居正找到機會扳倒了自己的對手順利當上了內閣的第一人。
朝堂上沒了阻礙的張居正終于可以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抱負了。他不但對少年朱翊鈞的功課非常上心,自己親自教授歷史、書法等內容。還盡心盡力地協助皇帝批改奏折,可以說是當時朝廷的頂梁柱。
張居正實行的「一條鞭法」也大大的提升了課稅的行政和經濟效率,對當時的生產經營活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張居正卓越的個人能力和對朝廷做出的貢獻使得明神宗對他由衷的敬仰和信任。這導致不滿張居正權傾朝野的其他的利益集團紛紛上奏揭露其種種罪行時,朱翊鈞無論如何也不愿相信這些罪狀。
但是當滿朝官員反對的聲音像洪水一樣壓向他時,他終于不得不面對現實,看清楚張居正的在朝勢力的確過于龐大了,因此開始有意地牽制張居正的勢力,在其死后也抄了張居正的家,將他的弟弟和兒子發配到了邊遠地區。
朝堂上沒有了張居正一手遮天,彼時登基已有近十年的明神宗應該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掌控朝局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