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在八里橋重創大清帝國最后的嫡系僧格林沁軍團,咸豐皇帝只得帶著嬪妃大臣們倉皇出逃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大清帝國的首都陷落,這是自滿清入關以來第一次國都陷落事件,聯軍還一把火燒了大清帝國的「明珠」圓明園。
而后,經過恭親王奕䜣與聯軍多輪談判,大清國被迫與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出賣了大量的國家利益和領土主權,最終換的聯軍撤出大清國。少帶一句,當時大清國的北方鄰居沙俄帝國也趁火打劫,從大清國手里侵占了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奕䜣把條約文本送到承德送審,咸豐一看條約氣的不打一處來,但弱國無外交,除了答應還能咋地。咸豐無奈地在條約上蓋下了玉璽,也許是內心有愧于祖宗,咸豐不久后病倒了,且病情越來越嚴重。
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咸豐自知命不久矣,于是開始了死后的政治安排。8月17日,咸豐冊立自己唯一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生母為慈禧太后)。為防止女主干政,咸豐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是為顧命八大臣,八大臣以肅順為首,肅順是滿人中少有的干吏,很有「兩把刷子」。
做好了這一切安排后,咸豐于8月22日病逝于承德避暑山莊,終究是沒有回到自己的紫禁城。
咸豐死后,載淳即位,改元祺祥,顧命八大臣順利執掌大清國最高權力,兩宮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咸豐的皇后)、慈禧太后由于缺少外朝的信息實際淪為了擺設,而恭親王奕䜣則遠在北京未能參與咸豐臨終前得政治安排。但是作為有政治野心的慈禧,她不甘心被八大臣架空,再加上八大臣內部良莠不齊,慈禧遂抓住機會聯合被孤立的恭親王奕䜣發動政變,逮捕八大臣,并處死勒肅順、載垣、端華等人,其余人等皆遭罷官或流放。之后,大清國確定了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兩宮垂簾聽政,恭親王奕䜣為議政王、軍機大臣外朝輔政的政治格局。
十月,回鑾,(文祥)偕王大臣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命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侍郎寶鋆、文祥為軍機大臣。——《清史稿·文祥傳》
是年為辛酉年,遂稱之為「辛酉政變」,也叫「祺祥政變」。政變后,廢除了祺祥年號,改為同治年號。辛酉政變是慈禧登上大清國政治舞台的開始,後來慈安病逝,慈禧又將奕䜣驅逐出了權力核心圈,一舉獨掌大清帝國的大權,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去世,整整47年中,慈禧實際上成為了這個帝國的幕后主人,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咸豐十一年發生的這場政變(辛酉政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