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會盟,被各部落的貴族尊為成吉思汗,分裂的蒙古各部從此統一。
統一意味著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自此之后,蒙古帝國開始崛起。
鐵木真先是征服西夏,孤立金國,然后又聯宋滅金。在聯宋滅金的過程中,宋朝暴露了自己的軟弱。所以數年之后,蒙古又滅亡了宋朝。
1260年,忽必烈宣布自己既皇帝位,改國號為大元。元朝由此建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封號為大明,年號洪武。
元朝由正式建立到滅亡,只用了108年,這在封建王朝里都算短命的。元朝迅速崛起,又迅速滅亡,不由的給世人留下了一個謎團,當年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去哪了?為何讓朱元璋如此順利的攻陷了元朝的首都?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入手,一個是從系統的角度,元朝漢化不成功,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統治問題。
元朝之前的統治方式不適應中原地區,水土不服,最終使蒙古鐵騎這種大殺器失去了效果。
從戰術的角度看呢,在統治的這一百多年中,蒙古貴族上下日漸腐化,軍隊的戰斗力也隨之降低。而且,元朝在淮西設立馬場,朱元璋得到淮西之后,也會得到充足的馬匹,相當于削弱了元朝鐵騎帶來的優勢。
忽必烈為了得到漢族地主的支持,所以稱帝,把蒙古帝國的稱號改為大元。忽必烈算是元朝對漢文化接受比較好的一個皇帝,如果歷史按照忽必烈的風格發展,那元朝或許會像北魏一樣進行漢化改革。
但是忽必烈死后,沒有人繼續漢化。元朝就這樣走到了1320年,元英宗繼位。元英宗是一個很有想法的皇帝,他看到元朝出現的種種問題,打算改變現狀,進行漢化改革。
所謂漢化改革,不僅僅是為了消弭民族矛盾,而是為了減輕階級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采用不配套的統治方式,必然會搞的一團糟。
事實上,在元朝,蒙古貴族、與元朝合作的色目人、漢族地主都過得相當滋潤,但是漢朝和蒙古族的普通百姓過的相當悲慘。蒙古有些普通百姓,都淪落到給漢朝地主做奴婢。
所以,改革勢在必行。元英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啟用漢族文人地主;比如采用「助役法」,規定民間田地,每一百畝拿出三畝,把這三畝的收成作為賦稅;比如精簡官僚機構,節約財政開支;比如恢復科舉。
推行漢化,是為了統治,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但此時距離元朝開國已經有60年了,許多蒙古貴族早就不是馬上取天下的勇士,而成了靠吸血薅羊毛為生的寄生蟲。
元英宗的改革,必然會觸犯他們的利益。而且元英宗搞漢化改革,必然想加強中央集權。雙方矛盾不可調和,1323年,元英宗推行改革才一年,就被大臣發動政變刺殺。
元朝的漢化改革失敗了,從此再也沒有那個君王試圖進行漢化。
漢化未遂的結果,就是無法形成強大的君主集權。元朝的歷史,是一部相當混亂的歷史:奸臣當國、后妃干政、皇室內訌,各種奇葩事跡頻頻發生。
元英宗繼位之初,既有祖母專權,又有權臣當道。熬了兩年,把這倆人都熬死了才推行改革,結果很快死于大臣政變。
後來的元順帝也經歷了非常復雜的皇族內訌,在寺廟里待了好多年,才得以繼承皇位。繼承皇位后,又像元英宗一樣,和權臣進行了一系列斗爭,才真正掌握了權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