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因為參與政變的五個人,在政變后都封了王,所以也史稱「五王政變」。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這五人,從封王開始,就注定他們必死無疑。
為什麼?
今天我們來揭曉:
「五王政變」殺掉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對武三思的勢力卻沒有絲毫損傷。
張柬之等人之所以沒有在政變時趁機殺掉武三思,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當時政變的目的來看,這次政變的目的就是要誅除二張。
從政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政變的反二張的性質。
首先,張柬之動員禁軍頭領李多祚參加政變時說的是「大帝之子見在宮中,逆豎張易之兄弟擅權,朝夕危逼。宗社之重,在于將軍。」
王同皎、李湛將政變計劃密陳于太子李顯時所說的也是「逆豎反道,顯肆不軌,諸將與南衙執事刻期誅之。」
政變隊伍自玄武門「斬關而入」,直奔武則天所在的迎仙宮,抓到張易之、張昌宗,殺掉他們。這時,張柬之向武則天解釋他們的行動時,也只是說「張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
」
因此,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武三思,所有李武兩家的頭面人物都參加了,政變也就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
如果政變中誅殺武三思的話,那麼李顯等人肯定不會參加,而張柬之等人則面對著比二張更加強大的敵人一武氏家族,政變也不會成功。
其次,從政變發生時,各派政治力量對比來看,武周末年,統治集團內部共有四派政治勢力:
即內寵派,以張易之、張昌宗為首;諸武派,以武三思為首;李唐宗室派,以中宗為首;宰相派,以張柬之為首。
內寵派是武則天最寵愛的一個集團,他們雖然權重但根基淺。
諸武派是武則天的本家侄孫,從武周建立以來,倍加重用,宗支繁盛。
李唐宗室派,由于武則天長期的摧殘與壓抑,政治勢力比較薄弱,但是作為一面政治旗幟,還有一定的號召力。
以張柬之為首的宰相派在武周時期對武則天所重用的酷吏、內寵及諸武各集團都進行過斗爭,雙方的矛盾一直都十分尖銳,其中一些著名的宰相如李昭德、狄仁杰、姚崇、宋璟先后遭受過他們的迫害與排擠。
因此,張柬之在決定發動政變,推翻武周政權時,是希望同時消滅二張和武三思兩派勢力,但最后他們又消滅了二張而放過武三思,其主要原因是張柬之的實力有限。
張柬之出身于太學生,舉進士,長時間只能做個縣丞。
永昌元年,他已經七十多歲,才應賢良對策,得拜為監察御史,圣歷初年升為鳳閣舍人,長安中出任荊州大都督長史,經狄仁杰、姚崇的推薦歷任洛州司馬、司刑少卿、秋官侍郎。直到長安四年(704年)十月才升為宰相。
而這時距離誅二張,僅有四個來月的時間,資歷尚淺,并且他在朝中的根基也很淺。當時朝中宰相傾附于他的只有崔玄暐一人,而依附于二張的卻有楊再思、李嶠、韋承慶、韋明立、房融等五人。一般朝官中傾附于他的只有司刑少卿袁恕己、職方郎中崔泰之、司刑評事冀鐘甫、檢校司農少卿兼知總監翟世言、內值郎王同皎等,在朝官中仍居于少數。
從禁軍方面看,張柬之在政變前以首席宰相的資格,安插了桓彥范、敬暉、楊元琰幾個親信為羽林將軍,但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內很難說能控制多少人馬。
并且當時的禁軍內部也分為幾派,有屬于二張和武則天的「押千騎,宿衛玄武門」的殿中監田歸道,有屬于武三思一派的右羽林大將軍「總禁兵前后十年」的武攸宜、左金吾大將軍武重歸和右金吾大將軍武懿宗。
這些人是不會為張柬之等人所用的。
參加政變的李多祚、李湛和桓彥范等人的態度也并不相同。李多祚從高宗時就掌北門禁軍,歷時三十余年,在北門禁軍中根基深,實力強,他參加這次政變的目的,只是要報「大帝殊澤」,緣王室,惟相公所使」,由于當時恢復李唐皇室的障礙只是二張,因此他參加政變也只能是同意誅二張。
李湛是李義府的兒子,自六歲起就「以父貴授周王(中宗)文學」,政變前才被張柬之引為左羽林將軍,他參加政變的目的,也不過是要幫助中宗復位,搞政治投機,因此他也不會與平日關系不錯的諸武作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