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中,有一群與眾不同的人,他們被稱為「被貶達人」。他們或因種種原因,或因政治斗爭,或因性格特點,或因運氣不佳,最終命運多舛,被貶謫流放,跌入人生低谷。
這些被貶達人,他們的故事雖然不及那些叱咤風云的君王豪杰傳奇,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權力與潛規則的交織,看到了中國古代官場的險惡和不公,也看到了人性的脆弱與堅韌。
那麼究竟是運氣背還是能力差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述一位這樣的人物的故事——蘇軾,一位被貶33年的北宋文豪。
蘇軾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上就有著文史留名的大才子蘇味道。在蘇軾這一代,更是蘇家在文壇的巔峰時期。蘇軾與其父蘇洵、弟弟蘇轍三人并稱為「三蘇」,他們的文采飛揚,才華橫溢,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
年輕時期的蘇軾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文學天賦。在他和弟弟第一次進京參加科舉時,就讓主考官歐陽修印象深刻。歐陽修贊譽蘇軾日后的文章必將「獨步天下」,成為一代文壇領袖。
有了歐陽修的看重,蘇軾本可以在京城大展拳腳,施展才華,日后真成為一代文化偶像也說不定。命運的無常卻讓蘇軾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就在蘇軾進京不久,他的母親便病逝了。按照古代的禮教,蘇軾父子三人只得離開京城,回鄉奔喪并守孝三年。等到守孝期滿后,他們再次回到京城時,卻發現這里已經風云變幻,舊貌全非。
原來,在蘇軾離京期間,北宋王朝發生了一場空前的變革——王安石變法。這場變法不僅改變了朝政,也徹底改變了朝野上下的格局。之前蘇軾在朝野中的眾多朋友以及恩師歐陽修,都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離開了京城。親朋離散,故舊分離,舉目無親。
蘇軾在京城已經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未來的仕途也變得撲朔迷離。兩年后,蘇軾終于還是忍不住在自己的上書中,批評了新黨的變法理念。這樣的做法自然引起了王安石等人的不滿。蘇軾很快就被貶往外地任職,離開了京城。從此,蘇軾開啟了漫長的流放生涯。
在蘇軾42歲那年,他剛剛被調任湖州知州。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他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上交給宋神宗。然而,蘇軾雖然為官多年,卻也始終是不習慣官場那些阿諛奉承的作風。在這份表中,他傾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和對時政的不滿。
就因為這個原因,蘇軾惹怒了當朝的權貴們。這些人利用蘇軾曾經的詩作和這次的上表,斷章取義地彈劾蘇軾,堪稱是北宋最大的一場「文字獄」。
本來成為眾矢之的的蘇軾是難逃一死了,多虧了新黨領袖王安石對蘇軾的賞識,以及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才讓他免于一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剛剛到任幾個月的蘇軾因為這次「烏台詩案」下獄一百零三天,之后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務十分低微,基本等于是一個空職。但是蘇軾卻很豁達,在黃州還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前后《赤壁賦》。
對于蘇軾這個在北宋新舊黨爭中不占邊的人而言,被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且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從此,蘇軾開啟了漫長的流放生涯,在這條路上,他幾乎遍歷了整個北宋的疆土。
隨著宋神宗駕崩,高太后替年幼的宋哲宗把權,變法中的新黨遭到了打壓。以前一些被新黨貶謫的官員都得到了重新任用,其中就包括蘇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