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又偷錢啊?」
前段時間去堂哥家,小侄子和我打完招呼,就進書房了,我以為他是去寫作業的。
要吃飯了,嫂子就去敲門叫他出來吃飯,敲了兩聲,沒回應卻發現房門被反鎖著。沒過一會兒,就聽見一聲清脆的巴掌聲,傳來了嫂子氣急敗壞的怒吼聲跟小侄兒據理力爭的頂嘴聲。
我走過去,小侄兒游走的眼神瞬間避開了和我對視,白嫩的臉蛋上明顯多了一道紅色的手指印,手里還僅拽著200元。
嫂子生氣地說,不給你零花錢,你就偷,是吧?
小侄兒也怒氣沖沖的說:別的家長都給孩子零花錢,我問你要了好幾次,你就是不給。我們幾個玩得好的同學要AA制聚餐,我不偷錢,難道要去吃霸王餐嗎?再說了,奶奶上次都給了我500元,我還只拿了200元呢?
「那你可以給我明說啊?」嫂子說道;
「你給明說,你會給嗎?只會說小孩子聚什麼餐,外面的東西多不干凈」小侄兒翻著白眼回懟道。
「你這偷錢還偷出理由來了啊」,嫂子顯然「敗下陣」來了。看著沒再頂嘴的小侄兒,我一邊讓他出去洗手吃飯,一邊勸嫂子:孩子長大了,有時候還是需要給一些零花錢,但不給爸媽說,直接在家偷,這個行為肯定是需要批評教育的。
其實,很多孩子之所以從家里「偷錢」,多是家長禁止給零花錢。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若沒零花錢可支配,很有可能就會「偷」。
女兒正在讀小學二年級,已經學了人民幣的換算。老師就曾提醒家長們,可以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她自己去學會花錢買東西。
其實,沒有老師的提醒,女兒上小學后,文文爸也是給了零花錢的。小學相比幼兒園,孩子認識的同學更多,這些同學都是要持續交往6年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也需要維持同學關系。
女兒經常回家,就說誰誰誰又請她吃了薯片、又送了她貼貼紙。每當此時,文文爸就會提醒她,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一些小零食、小玩具回送給同學,學會禮尚往來。
你看,如果孩子自己沒有零花錢,又用什麼來回禮同學呢?所以,孩子上了小學后,家長就要給零花錢了,
如果孩子上了小學后,家長還不給零花錢,可能就要面臨這兩種后果了。
·偷錢
鄰居王哥家就堅持不給娃零花錢,總認為吃的、穿的、用的都給娃安排好了,哪里還需要零花錢呢?
結果看著老實巴交的孩子,不僅在家偷父母的錢,還在教室偷同學的零花錢,當場被同學抓了個正著。
班主任一談話才得知,孩子之所以偷錢,就是父母管的太嚴了。用孩子的話來說,自己想吃一根棒棒糖的錢,媽媽都不給,說棒棒糖壞牙齒。每年過年的壓歲錢,在手里還未捂熱,就全部上交給媽媽了。
孩子早已心生不滿,可父母卻視而不見。
在一次將錢交給媽媽后,他就萌發了偷的想法。第一次偷了5元得逞后,后面就越偷越多、金額越來越大,一發不可收拾。
·自卑
這個男孩的家條件很好,有房有車,但父母總認為「兒子要窮養」,就一直不給我零花錢。
讀書時,父母為了不給她零花錢,就去食堂找了個打飯的人,每年給她一些錢,讓男孩去她的窗口打飯菜,不給錢!
所以,男孩的一日三餐就是:早上白菜包子、中午西紅柿雞蛋面、晚飯蛋炒飯,從來沒吃過零食。看著同學們買回來的一大包零食,男孩除了羨慕,還萌發了「偷」,還被通知了班主任,從那以后,每個同學都會用異樣的眼神看他。
上大學后因為沒錢,他選擇了去兼職。體驗到了賺錢的好處后,他就一發不可收拾的兼職上癮,結果成績一塌糊涂。
交女朋友后,總會帶著女朋友去吃最便宜的餐館,住最破最舊的旅館,買最便宜的戒指,結果女朋友跟人跑了。
男孩說,因為沒有零花錢,他從一個陽光自信的少年變成了跟陌生人說話都臉紅的人。從一個本可以上985好大學的,最終只上了野雞大學。
而他的發小,雖然家庭條件不如他家,但從小就不缺零花錢。大學期間,去過的地方不下30個。那種自信與見識,是他這輩子都望塵莫及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