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為了讓子孫后代坐穩這來之不易的江山,不惜殺害了許多有功之臣,希望大明王朝能夠在子孫手中能夠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然而在朱元璋誅殺的功臣中,有一名叫做宋濂的人,同時還是他的兒子朱標的老師,朱標和朱元璋性格不同,他看不慣父親的殘暴,對父親苦苦哀求。
但朱元璋只是對他說「他們便像荊條上的刺,將這些‘刺’都一一拔除,留給你們一根光滑的荊條不好嗎?」
同時還告訴朱標若是想要替他的老師求情,就等他即位后再赦免他,最終還是馬皇后在其中說盡好話,才放過宋濂一馬。
不過這件事也看出朱標和他的父親兩人之間的秉性不同,就連為政理念也不同,但是誰也不曾想,朱標不僅沒有登基,反而還讓朱元璋白發人送黑發人。
就在朱標死前一年,背部生瘡,而這和朱元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作為兒子的卻在臨死之前還在為自己的父親分憂,那麼這其中有什麼難言之隱?
朱標正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也是嫡長子,在朱標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朱元璋此時正在率軍攻打集慶。
朱元璋對于自己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孩子,給他帶來莫大的欣喜,哪怕還深處在戰爭中,卻也非常激動。
甚至激動的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下了一句話:「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在興奮之際,也對這位嫡長子寄予了厚望。
畢竟朱元璋就是一個窮苦百姓出身,甚至還當過和尚,做過乞丐,只為討一口飯吃,人生中也是有著諸多不易。
窮人家的孩子總是更渴望讀書的,但是在亂世之中,又怎麼會有機會讀書,朱元璋也是在一邊經歷戰亂,一邊在馬背上學習,更懂得讀書的不易。
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視,在1360年,朱元璋便讓宋濂等名儒作為老師傳授經學,盡早讓朱標學習,接受教育。
在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而朱標也被確立為世子。三年后,朱元璋便讓朱標前往臨濠老家祭祖。
希望通過這次告慰先祖的方式鍛煉他將來作為人君的本領,在臨行前,朱元璋便對朱標說:「在古時候像商高宗、周成王,都能體會到民間疾苦,所以當上皇帝后,也是一個勤儉節約的君主。」
「而你出生于富貴的家庭,更安于享樂,如今趁此次外出的機會,可以在沿途進行瀏覽,以便于觀察民情,知道百姓生活的不易和艱難,體會社會的好壞,回到老家后,也可以探訪周圍的父老鄉親,從中便可以得知我創業的艱難。
」
從此可以得知,朱元璋確實對朱標寄予厚望,同樣也從這一番話中,看到朱元璋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直到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而朱標也被確立為太子,于是朱元璋對朱標更為愛護,并選拔功勛道德極高的老師輔導太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