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曾經是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暴君?他不僅三次屠城,造成了成千上萬無辜百姓的慘死,甚至還不惜逼迫佛教僧人違背戒律,吃肉以達到羞辱佛教的目的。
這樣一個嗜殺成性的暴君,最終卻留下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沉銀之謎。他究竟是如何從一個農民起義領袖,淪落為如此殘暴的暴君的?他的沉銀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明朝到了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1644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大明王朝就此覆滅。在這場動蕩之中,另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也開始崛起。
張獻忠出身農民,早年曾在四川當過土匪。1644年,他率領一支農民起義軍,在四川一帶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憑借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殘暴手段,張獻忠很快就攻占了四川大部分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大西國"。
在攻占成都的時候,張獻忠更是下令對這座城市進行了長達三天的屠城。據記載,當時城中百姓無分貴賤,盡遭屠戮,連年輕貌美的少女和婦人也難逃厄運,被藏入軍營。
張獻忠的士兵更是以屠戮百姓來爭功,有人將人頭堆成山,也有用人血澆灌天地。這場慘絕人寰的屠城,令當時的成都知縣吳繼善都不禁為之心痛。
張獻忠之所以會如此嗜殺成性,其實與他的性格和經歷都有很大關系。首先,張獻忠出身農民,早年曾當過土匪,這使得他養成了一種粗暴和殘忍的性格。
在他看來,只有通過暴力和殺戮,才能獲得權力和地位。因此,無論是在起義軍中,還是在建立"大西國"的過程中,他都毫不手軟地屠殺了大量的平民百姓。
其次,張獻忠也是一個極度多疑和狡猾的人。在攻占成都后,他一直擔心四川人會反對他,因此不斷地進行內部清洗,對近二十萬成都百姓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他甚至因為一名官員在寫表箋時用了兩張紙,就懷疑他是不愿意他一統天下,于是將其處死。
此外,張獻忠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心理特點,那就是他似乎無法在一天不殺人的情況下感到快樂。在他看來,殺戮就是他獲得快感和滿足感的方式。因此,無論是在起義軍中,還是在建立"大西國"的過程中,他都一直保持著這種嗜殺的行為。
盡管張獻忠在四川肆意屠殺,但他最終還是難逃失敗的命運。1646年,他被清軍擊敗,不得不率領殘部逃離四川。在逃離的過程中,他下令將自己搜刮而來的大量金銀財寶全部沉入江河之中,以備日后東山再起。
這一事件,就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張獻忠沉銀"之謎。據說,張獻忠在逃離時,將四處搜刮而來的金銀財寶全部沉入了岷江河道,并在河邊立下了一些標記,以便日后尋找。
這些標記,就被當地人稱為"石龍對石虎"。
2005年,在四川江口鎮的岷江河道修建引水工程時,施工隊意外發現了7枚大銀錠,上面還刻有"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十兩"等字樣,經鑒定證實為明代官銀。這一發現,無疑證實了張獻忠沉銀的歷史記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