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在雄霸上海灘的青幫中,有這麼一位人物,黃金榮看到他要畢恭畢敬的行禮喊一聲師傅,杜月笙見到更是要磕頭見禮。
此人乃是青幫真正的老大,名叫張仁奎。他是黃金榮的師傅,也是杜月笙的師爺,在青幫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幫內弟子敬仰的對象。
在張仁奎的一生中,也算是付出了諸多的努力。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掌握青幫大權后,張仁奎并沒有緊握權利不放,而是將權利交給了黃金榮夫妻二人,自己過了一段作壁上觀的日子。
一路走來,張仁奎經歷了許多。那他到底是如何改變命運,一步一步從社會底層小平民變成了如今位高權重的青幫老大呢?
張仁奎出生在清朝末年時期的一個困苦之家,他自小就沒了父親,為了生存,他的母親只好在一個地主家做長工。只不過做長工的微薄收入根本不能支撐一家子的開支,這使得張仁奎小時候的生活十分清寒。
這時的張仁奎與其他孩子無其他不同,上山下河乃是常事,只為捉些野物填飽肚子。不過他總比別人多幸運了一點,因為他遇到了一位好的師傅,帶他接觸了武術,由此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
張仁奎的這位師傅名叫沈君,是當地衙門的一個小捕快,也算是擁有一身高強的本領吧。沈君意外發現了張仁奎身體柔韌性極好,且腦子靈活,一看就是個習武的好苗子。便特意將其收為關門弟子,將自己的畢生功夫都傳授給了他。
這個機會對于張仁奎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他本人也非常清楚,因此抓住機會,刻苦訓練。在師父的教導之下,很快就有了成果。
漸漸的,張仁奎也在當地武術界有了一席之地。等到他成年的時候,更是成為了家鄉一帶有名的武術大師。雖然年紀尚輕,但卻得到了無數習武之人的追捧。
盡管如此,張仁奎仍舊相信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這個道理,從不以自己的武藝作惡,反而是將自己通過武藝取得的一些錢財來救濟那些貧苦的百姓。如此下來,張仁奎在民間也有著極好的名聲。
雖說已經在社會上有了一席之地,但想要在混亂的世道中生存,僅靠著那一身武藝是遠遠不夠的。幸好,屬于張仁奎的機會很快便到了。
那時,張仁奎在家鄉小有名氣后順勢開辦了武館,面向五湖四海廣收徒弟。恰好在這時,在旁人的引薦之下,張仁奎加入了青幫之中。
或許普通人對青幫還有疑惑,疑問這青幫到底是個怎麼樣的組織。其實青幫乃是清朝末年時期的一個社會流派,主要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政府所抗衡。在民國時期青幫發展迅速,一躍成為了上海地區最大的幫派。
在加入了這個幫派之后,張仁奎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的。因為他憑借著自己的硬實力,不僅在其中站穩了腳跟,甚至還得到了幫派眾人打心底里的尊重。
按照青幫的輩分,張仁奎乃是「禮」字輩的,在青幫中的地位極高。若按輩分,就連后面大權在握的黃金榮等人也絲毫不敢與他相提并論。
加入青幫后,張仁奎便依附著青幫繼續著執行招收門徒的打算,他的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不得不說,這張仁奎雖說出身艱苦了點,但他后面卻屬實有點幸運啊!
在一次與鹽商的搏斗中,張仁奎獨自一人與數十名敵人交戰,并且還全身而退。事情發生之后,他立刻受到了另一鹽商徐寶山的看重,也因此受到了提拔,甚至在軍隊中也小有地位。
在徐寶山的推薦下,張仁奎很快又前往蕪湖的水師任職。在這期間他意外結識了革命黨人也因此有了其他想法,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之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