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于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步輦圖》,記載的是松贊干布派送使臣祿東贊,到長安面見唐太宗李世民,求娶文成公主的場面,這一年的松贊干布已經73歲了,而文成公主才18歲。
文成公主隨著祿東贊入藏,與松贊干布完婚后的第9年,松贊干布離世,文成公主在西藏又獨自生活了30年。那麼,沒有兒子的文成公主是怎樣度過這三十年的呢?
一、文成公主與布達拉宮
貞觀8年,作為吐蕃王朝國君的松贊干布,向尼泊爾及大唐求娶公主和親。此時的吐蕃王朝并不強大,大唐也并不想將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
尼泊爾則不同,他們答應了和親,并將尼泊爾的先進技術帶到了吐蕃,這讓吐蕃的實力逐漸增長,并開始向大唐叫囂。
吐蕃軍拿下吐谷渾之后對大唐對邊境地區挑起了戰亂,李世民派出的大唐軍隊難以適應高原作戰多次失敗。
于是,李世民同意了松贊干布的請求,但唐太宗不可能將自己親生的公主嫁過去的,于是就將禮部尚書的女兒封為了文成公主待嫁。
公元641年,松贊干布的迎親隊伍到了,文成公主在父親也就是禮部尚書李道宗的護送下前往西藏。
他們從隆冬走到了暖春,才抵達了松贊干布的宮殿。
古稀之年的松贊干布對年輕貌美的文成公主一見傾心,當即就與她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并向送親使臣李道宗行女婿禮。
除此之外,松贊干布還命人加緊修建布達拉宮,并盡當時的奢華飾品珠寶來裝飾。文成公主此后的一生都在這座青藏高原上最美的宮殿中度過。
二、文成公主與大唐科技
文成公主進藏之后,吐蕃和大唐化干戈為玉帛,同時大唐也向吐蕃帶去了農業與手工業。
吐蕃王朝處于青藏高原,空氣稀薄能種的農作物不多,而且他們沒有精良的農耕用具也沒有相關的耕作知識,所以經常處在缺糧的狀態,只能對外征戰。
文成公主在長安之時,就將農技人員,農作物的種子,織布機等可以改善吐蕃生活的人和物都放進了嫁妝之中。
一到吐蕃,這一批人和物就發揮了大作用。
首先就是改良青稞的種植方法。青稞是藏區的主要農作物,但是當時的產量特別低,文成公主帶來的人手把手教當地的農民開墾、灌溉,讓吐蕃地區的青稞產量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文成公主還派人將長安的種子培育出來,種在了高原之上。并組織婦女們每天到布達拉宮學習養蠶、織布,讓子民能穿上比較輕盈保暖的麻衣、棉衣。
文成公主不遺余力地幫吐蕃人民改善生活,同時還帶去了大唐先進的醫療、天文、歷法等等,那一段時間的吐蕃,有文成公主的幫助和大唐的扶持,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在青藏高原一帶幾乎沒有別的國家敢跟吐蕃叫囂。
而文成公主也因為這一系列造福吐蕃百姓的行為,讓她臣民都十分愛戴她,從此大唐和吐蕃兩國再無戰事。
三、松贊干布死后的30年
幸福的時光總是易逝,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吐蕃共同扶持,經營王朝的日子在九年后戛然而止。原來是松贊干布年事已高,再加上常年征戰,所以他在公元650年就去世了。
而由于高原氣候的影響和松贊干布的年紀,文成公主一直沒有生育,膝下沒有一兒半女。
丈夫去世,繼位的吐蕃新王是松贊干布的孫子芒松芒贊,把持朝政的是祿東贊。
其實,文成公主有機會回到長安。在松贊干布去世前,唐高宗李治曾派人前往西藏,將大唐送過去的公主迎回來,這其中就包括文成公主。
但文成公主為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沒有跟著使臣回去。
這次也一樣,松贊干布去世后為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政治地位被大大削弱的文成公主,也沒有向大唐求助請求回到故土,而是選擇留在了吐蕃。
但是選擇留在吐蕃的文成公主并不好過,首先她無兒無女,沒有孩子承歡膝下,所以常常會感覺到孤獨。
其次,雖然她一直致力于改善吐蕃人民的生活,但是新任贊普對大唐并不是那麼友好,使得文成公主受到的待遇大不如前。
新贊普還向大唐挑起戰爭,這使得大唐和吐蕃長年處于戰爭中,文成公主所維系的和平畫面也逐漸消失。
雖然,文成公主從未放棄過緩和大唐與吐蕃的關系,但是很不幸,一個女子在朝局中注定是有心無力的。
文成公主在戰爭和政治壓力下決議常伴青燈古佛,在吐蕃又生活了三十年。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吐蕃染上了天花,那時候的天花是不治之癥,所以不久后文成公主就去世了。
文成公主去世之后,大唐就派來了使臣參加她的葬禮,吐蕃贊普雖然與她不親,但也念在文成公主給吐蕃帶來的變化而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愛戴文成公主的臣民也紛紛來送葬。
四、總結
十八歲那年,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將文成公主送入了吐蕃;四十八歲,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將文成公主葬入了葬王墓。
無可否認,文成公主是一名和親公主,但是也是一名出色的女外交官,她用她的智慧給吐蕃人民帶來了文明和希望,也給吐蕃與大唐維系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維系了大唐和吐蕃之間近兩百年的友好經商貿易環境。在漢藏歷史上,文成公主功不可沒。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