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錚錚鐵漢。他為捍衛宋朝「河山」這句話而獻出了生命。然而,就在英勇赴死之前,他卻還要以跪姿告終,難道這麼偉岸的一個人,也會在生命最后屈膝嗎?
實際上,古時候斬首時下跪,可是有充足的理由的。
1276年,蒙古軍隊攻占了宋朝的都城臨安,結束了宋朝近400年的統治,南宋滅亡。然而,仍有一些忠臣沒有放棄抵抗,相繼在各地建立政權,與元朝對抗。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福建建立的政權的陳宜中和文天祥。
文天祥,字正甫,號筠山,生于1236年,福建惠安人士。他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自小深受教育,有著堅定的忠君愛國思想。文天祥性格剛正不阿,為人正直耿介。
他的父親文天杰是南宋末年的進士,官至工部侍郎。文天杰愛國熱忱,曾痛心疾首地上書指出金兵入侵的危險,因此被貶謫邊陲。文天祥從小目睹父親忠心耿耿為國卻遭誤解的經歷,這成為日后他堅持「忠義」的重要根基。
文天祥少時聰慧過人,7歲能作文,10歲就在縣學讀書。他涉獵「古文詞」與「古文賦」,顯示出異常的才華。他還學習武藝,習得馬術和武藝,日后在抗元斗爭中派上大用場。
文天祥20多歲時,正值南宋朝局動蕩,蒙古大軍壓境。他看到故國危在旦夕,心中燃起了為國捍衛疆土的決心。文天祥性格堅毅果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自立誓言:「生不事惡,死不忍惡」,一心只為「河山」忠誠報國。
南宋滅亡后,他立志要光復河山,繼續抵抗元朝的統治。他要將這塊熱土從蒙古人的鐵蹄下解救出來,重現中華正統的榮光。
至元十八年(1281年),陳宜中建立了政權,文天祥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兩年后,政權被元軍攻破。文天祥與陳宜中、陸秀夫等人率領殘部退守到張世杰治下的鯤州。
在這里,文天祥立誓說:「生無望,死有歸,河山尚在,豪氣未歇。」這句豪言壯語成為千古留名的名句,表達了文天祥要與元朝抗爭到底的堅定意志。
1283年,張世杰打開城門投降,文天祥僅帶領數十人固守城池,后被元兵生擒。
此后六年間,文天祥被押至大都,受到忽必烈的軟硬兼施。忽必烈一再勸降文天祥,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條件,許諾封他為翰林學士,給予厚祿。
然而忠心不改的文天祥毅然拒絕,他堅持「河山」的信念,選擇了死路一條。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時,已是骨瘦如柴,身形枯槁。
但他雙目炯炯,神采奕奕,絲毫未見畏懼。面對忽必烈的勸降,文天祥態度堅決。他直視忽必烈的雙眼,宣稱自己是大宋忠臣,誓要光復故土。即使被賜死,也絕不叛變祖國。
忽必烈見文天祥態度堅決,下令將他投入大牢,時時派人前來勸說。獄卒用皮鞭抽打文天祥,他咬牙忍耐,頭破血流也不屈服。牢中陰濕潮冷,文天祥被鎖在墻上,動彈不得。蛆蟲無窮,食不甘味,晝夜不得安寧。然而文天祥閉目坐禪,時時默念「生無望,死有歸」壯起心志。
六年漫長歲月里,文天祥遭受了各種非人的折磨與摧殘。但他的意志從未動搖過,對故土的熱愛之心從未熄滅。直到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終于對文天祥死心,將他解送至大都延平郊外處決。
刑場上,文天祥殘破的身軀被五花大綁,卻絲毫未見惶恐。他意氣風發地環視四周,目光所及,處決場面龐大非常。數萬人聚集于此觀刑,人山人海。
元兵持刀立于斬首台兩側,手持長刀,刀鋒寒光凜冽。這一切仿佛在昭示著文天祥確鑿的死亡。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