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晝,是雍正爺的皇五子,歷史上稱他為「荒唐王爺」。雍正朝,僅有三位皇子有資格被立為儲君,但是弘歷又是皇祖所認可的后世之君,盡管如此,皇三子還是想搏一搏,只有皇五子弘晝始終不愿意參與到其中,一生就想著能夠做一個富貴王爺就知足了。
弘歷繼承皇位后,對這位皇弟還是很不錯的,將雍邸賜給了皇弟作為親王府。要知道雍邸里面出了兩位皇帝,堪稱北京城的福地。雍正十三年,剛即位的四哥讓他管理內務府,這也是很不錯的差事。後來為了滿足五弟清閑的要求,擔任的一般也就是八旗都統,管理武英殿事務和御書處事務。
雖然說,乾隆十八年,也授予和親王弘晝議政大臣的職務,當時也是在宗室中選擇,為了完成數字的,而弘晝并沒有真正的參與到政事中來,反而落的清閑。
弘晝膝下共有8個兒子,15個孫子。當然,他長大成年的幾個兒子基本上都得到了恩封,那麼他的15個孫子也都出生在乾隆年間。作為伯祖父的乾隆,對他的這15個侄孫怎麼樣呢?來看一看:
綿倫是弘晝的長孫,是次子永璧的兒子。
弘晝是1770年去世,綿倫的父親永璧承襲了爵位,僅兩年時間,也就是1772年也去世了。此時,21歲的綿倫就承襲了爵位,遞減后為多羅郡王。
只可惜,兩年以后,也就是1774年也英年早逝,享年23歲。比他的祖父弘晝也就晚去世四年。
早夭兒子,2歲就夭折了,無嗣。
1歲夭折,在世上僅存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綿循是永璧的第四子,但是弘晝的后代中,唯有綿循這一支是最為興旺的,因為綿循膝下共有15個兒子,都能趕得上自己的伯祖乾隆了。
1774年,長兄綿倫去世后,自己的二哥、三哥已經早就夭折了,接下來只能讓綿循來承襲爵位了,爵位依然是多羅郡王。
乾隆五十三年至嘉慶四年,綿倫一直是在八旗中擔任職務,先后奉旨管理正藍旗覺羅學事務,后還被賞賜了乾清門行走,后授予正白旗蒙古都統。
嘉慶四年,奉旨管理御船處事務。
這一年,先將乾清門行走的特權拿走,過了四年以后又賞賜回來了。具體也不知道什麼原因。
嘉慶十一年以后,下旨讓綿倫停止手中一切職務,在家賦閑。后在嘉慶二十二年去世,享年66歲。
綿倬是永璧的第五子,只可惜活到了26歲就去世了。乾隆四十六年,20歲的綿倬被授予三等侍衛,乾隆四十九年,晉封為三等鎮國將軍。
有一位妻子,是知府的女兒,只可惜成婚后一直未生育子女,他就去世了。
活到四歲就夭折了,無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