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月15日的凌晨3點,李鐘岳前往關押秋瑾的牢獄里,對她進行最后一次審訊。
李鐘岳深知,這可能會是自己與秋瑾之間,最后一次面對面的詳談,出于對秋瑾的尊重,李鐘岳表示,自己會幫她完成人生最后的心愿。
于是秋瑾在行刑前,提出了這樣的3個要求:莫脫衣,備薄棺,寫家信!并在獄中留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句世人傳頌的絕命詩句。
凌晨4點,由李鐘岳為監斬官,秋瑾步行被押送至紹興軒亭口,被執行槍決,年僅32歲。
這位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便成了晚清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確供、沒有實據的情況下,為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從容就義的女性。
在晚清這樣復雜的社會背景之下,秋瑾之死,也引起了無數有志青年對清廷的口誅筆伐。
曾直接或間接害死秋瑾的涉案人員,也因秋瑾的身故,在多年后都身處社會以及輿論的壓力,不得而終。
當時身為監斬官的知縣李鐘岳,更是在秋瑾死后不到百日內,便因內心有愧自縊而亡了。
百年前后,每當人們提到愛國巾幗秋瑾女士的死,都不免要提到幾個聲名狼藉的罪魁禍首,其一就是當時紹興的知府貴福。
貴福,是在秋瑾被抓前一年被任命為浙江紹興府知府的,上任后與秋瑾也是故交。
攝于1905年
他在紹興原本支持秋瑾辦大通學堂,在秋瑾執教的大通學堂里,還曾留有貴福以秋瑾的字「競雄」作為題贈的對聯:「競爭世界,雄冠地球」。
秋瑾當時在紹興,為了掩護大通學堂里的革命活動,與他之間聯系密切,甚至為此還叫他「寄父」,從而幫助自己減少清廷的懷疑。
但在1907年7月初,徐錫麟安慶起事刺殺了安徽巡撫恩銘,被官府抓捕查獲,他與秋瑾之間的密信也被官府翻了出來。
同一時間,貴福這邊也收到了匿名的消息,有人舉報大通學堂的教員秋瑾私藏軍火。
秋瑾是革命軍這件事,讓貴福內心充滿糾結,如若能抓捕秋瑾,那他必將升官發財。
可在此之前,他與秋瑾私交甚密,紹興的父老鄉紳全都知道,他怕別人亂嚼口舌,于是便想了個辦法,減少自己在這件事上的參與。
第二日貴福就書信一封,把事情上報給了當時的浙江巡撫張曾敭那里,希望張曾敭能派人來解決此事。
張曾敭,也是秋瑾案最直接的涉案人員,他是當時清廷有名的守舊官員,主張「亂世用重典,寧可錯殺絕不放過」。
再加上身邊有師爺章介眉的慫恿,他收到書信后,第一時間就下令,讓貴福捉拿秋瑾歸案。
這件事情無憑無據,以秋瑾當時在紹興的聲望,貴福這個知府也是不能直接上門抓人。
于是,貴福得到抓捕令之后,他首先是把案子交給當時被任命為浙江紹興府山陰縣知縣的李鐘岳手里。
李鐘岳就職后,本身就對文武雙才的秋瑾仰慕已久,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時間,他根本不想以武力鎮壓秋瑾。
于是當天下午,李鐘岳便就趕到了貴福的府衙,只上任半年知縣的他,當場和自己的直屬上司起了沖突。
他希望貴福能讓自己先搜集罪證,再根據實際證據上門抓人。
可李鐘岳這樣無視上級下達任務的行為,非但沒有幫到大通學堂和秋瑾,反而引起了貴福的記恨與不滿。
他呵斥李鐘岳不忠心清廷的行為,并明確表示:
「限汝立即率兵前往,將該校師生,悉數擊斃,否則我即電告汝與該校通同謀逆,汝自打算可也。」
這抓捕的命令下了兩道,逮捕秋瑾的杭州巡防營統領也已經等候多時,李鐘岳拖延多日也無濟于事。
最后,他只得在1907年7月13日下午,帶官府的人包圍了大通學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