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了天下276年,自皇太極1636年稱帝,將國號改為清,中原地區很快便落入了滿人手中。
在清朝建立之前,漢人曾經歷過被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不管是南北朝時期的各族胡人亂華,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治下,漢人都處于低位,受盡了外族的欺負,因此各種反抗斗爭不斷。
可為何到了清朝,女真人再次崛起后,統治全國,三億漢人卻再沒有之前大規模的起義行為了呢?
滿清入關后,旗人只有300萬左右,漢人若是要起義,不可能打不過滿人。但除了一些小型的,為了個人私利的反清復明活動,漢人并無其他反抗滿清朝廷的舉動。
276年的時間,漢人與滿人相處的越來越融洽,并真心臣服于滿清皇帝,而他們不反抗的理由有以下四個。
女真人,原是游牧民族,在自然條件不太好的東北地區成長起來,自幼擅長騎射功夫,身強體健。
而漢人從小便被教育多讀圣賢書,君子動口不動手。漢人知書識禮,但打仗不敵滿人。
女真人不是頭一回侵犯漢人領地,宋朝時金人就大舉來侵,北宋滅亡,留下遺臭萬年的靖康之恥。
南宋雖然報了仇,可借助的是蒙古人的力量,若是沒有外力相助,就算岳飛這樣的抗金名將不死,也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明朝努爾哈赤進攻明朝,漢人就已經盡顯疲軟。崇禎皇帝打不過皇太極,李自成幾十萬的大順軍,也沒能敵過皇太極和多爾袞。
明朝滅亡后,剛經歷過外憂內患雙重夾擊的漢人,是沒有能力與清軍再戰的,百姓迫切地需要一個安穩的環境來休養生息,所以不會再戰。
清軍入關后,攝政王多爾袞沒有為難漢人百姓,順治帝在位期間多次減免稅賦,讓利于民。
康熙帝繼位后,繼續減免稅賦的政策,大興水利等國家基礎建設,百姓生活有著落,能吃飽穿暖,不會計較是誰坐在紫禁城的皇位上。
滿清的八旗制度,包含了漢軍旗,很大一部分漢人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利可圖,更不會親手去摧毀來之不易的權力與財富。
再加上滿漢能通婚,兩個民族婚嫁幾次,便越來越融合。而且,滿清皇室和貴族帶頭娶漢人女子為妻。
雖然漢族女子不能為后,但在宮里依然能升到很高的位分。先例一開,人人都盼望著能攀上皇家的高枝,擁護都來不及,誰還有心思反對滿清的統治?
女真人雖然原先比較粗鄙,但他們一直在學習漢人文化,就算是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至少他們是真心接受漢族文化。反觀元朝時,可以沒有幾個皇帝愿意漢化的。
滿清皇室必須學習漢文化,在皇室的帶頭下,蒙古人為了巴結皇室,也跟著漢化。一定程度上,滿人可以算是推動漢文化的功臣。
占領一個國家最高級的做法,是用自己的文化同化當地人,滿人雖是反向操作,但此舉也不失為良策。因為他們在將自己融入漢族的同時,也得到了漢人百姓的心。
并且,滿清入關后直接承襲明制,沒有改變漢人的習俗,以原來的方術繼續統治漢人,讓漢人切實感受到滿人的認可,自然減少了漢人反抗的借口。
南北朝時,胡人建立的國家下,漢人幾乎沒有地位,元朝時,漢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也處處受打壓。
但到了清朝,皇帝用科舉考試,公平地選拔朝廷官員,漢人和滿人一樣都能參政議政,主人翁心態沒有失去,那麼誰愿意看到自己攢下的政績,被推翻呢?
滿人很聰明,漢人數量大大多于滿人,用漢人治理漢地更加合適。只要大權集中在皇帝手里,漢人就掀不起風浪。而且,漢人讀書好,有才,用他們輔助理政,不虧。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清朝建國初期不重用漢臣,但慢慢明白了這個道理后,逐漸讓漢臣在朝中掌握大權。
康熙帝甚至還專門為漢人開綠燈,在科舉考試中,禁止滿人拿前三甲,把機會都留給漢人。
這樣的恩惠,讓漢人極大地改觀了對少數民族多年來固有的負面印象,并更加努力地為滿清朝廷打工。
滿清就靠著推行滿漢一家親的政策,靠300萬滿人就拿捏了3億漢人,不得不承認,他們在政治手段上是很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