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我們都知道知縣這個官職,很多人稱它為是7品芝麻官。在電視劇里面出現的時候,被很多人看不起。但是實際上在地方上,一個縣里的知縣,卻因為天高皇帝遠,享有極大的權力,他們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在清朝,地方行政的體系是省,府,州,府縣。知縣在這里面的位置是最低的,但是他們卻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官員所負責事務也是非常的繁雜的。要知道在清朝一個知縣選拔,也是非常繁雜的,因為一個知縣的選擇,決定了這個地方是否能夠長治久安,宣統三年,全國就有超過1200多個知縣。
在古代的時候,通訊沒有那麼發達,所以說很多一些來自于中央的政策都很難下發。加上天高皇帝遠,一個縣的治理情況與業績的考核,也是變得困難了起來。皇權很難下發到縣,所以說在地方實權之上,知縣才是真正的青天大老爺。
一般來說知縣要負責的工作,也是非常繁雜的,要求能文能武。對于一個縣城的治理要維持整個縣城的安定,按時的征收稅務,推行整個縣城好的風氣與教化,同時還要維持安定。平叛剿匪,如果遇到戰事的時候,還要在這樣的一片地區籌集軍資。曾經在綏江日記里面就記載過,同治5年,廣西廣寧知縣杜鳳治上任頭一年,就曾經三次剿匪。
要知道整體的要求也是非常大,所以說知縣級別雖然低,但是要處理的東西還是相當多的。當然因為所處的地方不同,所以說之前他們本身的工作重點也是非常不一樣的。就比如說江南等富庶的地方,開通運河,上繳賦稅,指導收糧就是官員的主要任務。而在一些比較偏僻盜匪出沒的地方,主要任務便是要繳匪,維持朝廷的安定了。
對于清朝知縣來說,他們的人選來源主要有三類,第1類就是通過科舉考試,考上了進士之后就可以獲得官職。在乾隆時期,朝廷還專門有一種開辟的通道,就是舉人通過特定的考核,可以獲得官職。而第2類就是買官了,古代只要你具有足夠的金錢,買個小小的7品芝麻官,也不是不可以,再加上國庫耗損巨大。
知縣雖然說的地方權力大,但是一個知縣治理腐敗,還不至于影響整個國家的安定,因此這個買官也就變成了明碼標價的一件事情了。最后一類就是通過翰林院出身了,所以說知縣他們本身的權力這麼大,自身能力也是參差不齊,在治理的過程中,會遇見很多的問題了。
其實這一點也算得上是政治制度的一個弊病了,古往今來都有好官與壞官。但是對于官員的考核和選拔來源,也是要嚴格把控的,不能保證百分百的好官,但是至少要在制度上面先確保一個知縣治理的能力。尤其是在知縣地方權力這麼大的基礎上,其實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腐敗沒落,是和每一個官員的任職,都是有著莫大的關系的。
參考文獻:《大清歷朝實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