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胤秘是康熙序齒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出生時父皇已經63歲了,他比皇侄乾隆還要小五歲。正當康熙傳位給皇子的時候,他僅僅只有7歲,一方面太小不可能參與奪嫡之爭,另一方面也不可能被選為儲君,自然也是比較安全的一位皇子。
雍正即位后,曾讓他代替皇帝到太廟進行行禮祭祀,可見身份不一般。雍正十一年,胤秘與侄子弘歷、弘晝同時加封,胤秘被晉封為和碩親王爵。
胤秘膝下共生育了4個兒子,分別是弘暢、弘旿、弘康和弘超,都出生于乾隆年間。
那麼,胤秘在皇兄雍正朝得到這麼高的待遇,加封為親王。後來,乾隆對他的這四個弘字輩堂弟怎麼樣呢?來看一看:
承襲父親爵位,遞減為多羅郡王。
弘暢是乾隆朝八旗軍務的重臣,曾擔任鑲黃旗蒙古副都統、正藍旗滿洲都統、正藍旗漢軍都統、正藍旗蒙都統。管理過西山銳健營事務,授予散秩大臣。
同時,弘暢還是出色的宗室大臣,曾擔任宗人府左宗正、宗人府右宗正、調宗令、玉牒館副總裁、鑲紅旗覺羅學、盟長等職務。
當然,弘暢還是朝廷的一品重臣,被乾隆賞賜御前行走,署理鑲白旗護軍統領,後來升任為領侍衛內大臣,官居一品。大家都知道,領侍衛內大臣的級別都要高于各地的督撫,不過在權利上肯定沒有封疆大吏大。
乾隆四十二年,弘暢奉旨督辦泰東陵工程,辦差得力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加封為親王爵位。只可惜,後來犯了一些事情被彈劾后,降低到多羅郡王爵位。爵位并沒有直接革掉,但是他的領侍衛內大臣、都統、宗人府差事等都被全部革掉了。
乾隆六十年,弘暢去世,享年56歲。
爵位:賞二等鎮國將軍→晉固山貝子→革固山貝子→賞奉恩將軍→降至頭等侍衛→賞奉恩將軍。
說明:弘旿兩次犯事,最后還能保得住奉恩將軍爵位,完全得益于他是康熙爺的皇孫,胤秘的兒子。大家都知道胤秘小時候與弘歷在一起玩的很好。說到貼心,反而與這位小叔叔更談得來,否則弘旿一次犯錯后,基本上就與爵位告別了。
弘旿與普通的近支宗室一樣,也是一名八旗事務總管。在乾隆朝擔任過鑲黃旗蒙古副都統、正黃旗滿洲副都統、鑲白旗蒙古副都統、鑲黃旗滿洲副都統、正紅旗蒙古都統。
弘旿奉旨管理過健銳營,掌握一定的軍權,隨時拱衛京畿。
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八旗軍務中調來調去,沒有擔任過朝廷的實職。可能第一次犯了錯誤之后,朝廷肯定會有所芥蒂,因此就沒有重用了。
那麼,嘉慶年間去世,享年69歲。
弘康雖然是弘歷的堂弟,都是康熙帝的皇孫,但是他要比弘歷小36歲,與弘歷的長孫綿德同年的。
爵位晉升:二等鎮國將軍、頭等侍衛→賞封不入八分輔國公。
弘康是被乾隆任用的封疆大吏。
乾隆五十八年,授予復州城守尉,官居正三品;
嘉慶六年,擔任9年城守尉業績突出,得到吏部考績優異,因此轉授八旗軍政長官,任鑲藍旗漢軍副都統,官階為正二品;
嘉慶七年,兼管火器營;
嘉慶七年十月,授予和闐辦事大臣,位居二品官職。轄區管六個城市,是軍政長官,權利較大。這個職務在乾隆二十四年時才開始設立,因此基本上都是由重要的宗室成員來擔任。
嘉慶十年,在和闐辦事大臣任上辦差得力,得到了吏部的好評,得到了嘉慶帝的好評。因此,直接授予廣州將軍,官居從一品,是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直接聽命于兵部。
後來在當年調任江寧將軍。任上干了九年時間,嘉慶十九年去世,享年68歲。
乾隆四十年,授予頭等侍衛,當年十二月晉封為三等輔國將軍。
乾隆四十二年,因緣事被革去了頭等侍衛的頭銜,并且輔國將軍也被革去了。
後來,爵位至離世也沒有重新恢復了。
嘉慶年間去世,享年54歲。
結語:胤秘深受雍正乾隆兩朝皇恩,而且他的四個兒子都在乾隆朝被封爵位了。只可惜他的小兒子弘超犯事估計較大,後來爵位都沒有重新恢復了。不過,與他的皇兄對比,胤秘這一支應該是很不錯的,按理來說應該很滿足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