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梅與姑婆張幼儀
1983年,哈佛大學新生張邦梅在研讀「中國史概論」時,偶然發現課本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張幼儀
這不是她的姑婆嗎?!
張邦梅好奇地往下讀,她驚訝地發現姑婆與徐志摩的失婚事件,竟然是「中國第一樁現代失婚案」。
從此,張邦梅對姑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下一次家庭聚會,她帶著那本提及張幼儀的書,央求道:
「姑婆,您能從頭到尾,為我講述您和徐志摩的故事嗎?」
彼時,83歲的張幼儀已經是一位平靜和智慧的老人了。
面對侄孫女的懇求,她打開了塵封的記憶,娓娓道出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我15歲結婚,22歲失婚,這麼年輕就經歷了這麼多事……」
徐志摩
時光倒流70年,張幼儀的故事要追溯到1913年——
1913年,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讀到徐志摩的一篇文章《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
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此人才氣縱橫,前途無量!」
四哥當即寫信給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提議兩家結親。
徐申如是浙江硤(xiá)石鎮的富商,家里開設有發電廠、絲綢莊、醬園、錢莊等。
考慮到張幼儀的祖父是清末高官、二哥張君勱(嘉森)在政界呼風喚雨,他欣然應允:
「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
前排左三為張幼儀
1915年,年僅15歲的張幼儀,與18歲的徐志摩結為夫妻。
這樁由父母包辦的婚姻,是典型的政商聯姻,為兩大家族帶來了緊密的聯系。
然而,滿腦子追求自由與浪漫的徐志摩,對這種婚姻安排極為抵觸。
洞房花燭夜,他一句話都沒對張幼儀說。
「我們之間的沉默就從那一夜開始。」
18歲的張幼儀抱著大兒子阿歡
盡管兩人在床笫之間很自然地成為夫妻,但在日常生活中,徐志摩對新婚妻子不理不睬。
「徐志摩從沒正眼瞧過我,他的眼光只是從我身上掠過,好像我不存在似的。」
有時,徐志摩伸著腿坐在院中看書,張幼儀在一旁做針線活陪伴他。
他會對傭人說:
「給我拿這個」「抓抓我這里」
但是,他從不跟妻子交談。
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沉默與隔閡,張幼儀很想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但她從小深受封建禮教的荼毒,被規訓得只知道逆來順受。
在嫁入徐家之前,母親反復叮囑她:
第一、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只能說「是」;
第二、不管你和你丈夫之間發生什麼事,都得以同樣態度對待公婆。
因此,遭遇丈夫冷暴力的張幼儀,她選擇默默承受,每天盡心盡力地侍奉公婆、操持家務。
「我先后在娘家和婆家總是努力做到進退得體。結果,我有時候覺得我沒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我為了討好公婆放棄了一切,包括出門、求學,甚至育子。」
由于在婆家表現出色,徐家上下對她贊不絕口:
「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
徐志摩
當然,除了丈夫徐志摩。
在徐志摩眼里,張幼儀的端莊與賢惠是沒有見識、呆板乏味。
有一次,徐志摩甚至當著張幼儀的面揚言:
「我要向傳統挑戰,我要成為中國第一個失婚的男人!」
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張幼儀的心。
她明白,如果自己不努力求知,她和丈夫之間的鴻溝將更加難以彌補。
她內心深處渴望能找到與丈夫的共鳴。
「我渴望能像跟哥哥弟弟聊天那樣,和徐志摩交談;我想幫他忙,助他得到成功與榮譽。有一次,我幻想我們像伙伴一樣待在簡樸的家中,他正研究學問,我準備兩人的飯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