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到底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還是一位真正的戰國名將?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歷史學者和普通讀者。有人說他只會空談理論,不會實際操作;有人則認為,他雖然最終失利,但也給予了白起極大壓力,絕非等閑之輩。那麼,究竟是怎樣一個趙括?
趙括出身于趙國名門,他的父親趙奢是趙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從小,趙括就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文化教育,對兵法和戰略戰術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評價:「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可見,趙括在軍事方面的造詣是出類拔萃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括的軍事才能也日益顯現。他不僅精通兵法,而且善于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多次戰役中都有出色的表現。可以說,趙括是當時趙國最有潛力的年輕將領之一。然而,他的一生卻因為長平之戰而畫上了句號。
公元前=年,秦國和趙國再次爆發了激烈的戰爭。這場戰爭被后世稱為「長平之戰」,雙方都傾盡全力,誓要取得最終勝利。
當時,秦國已經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存在。在商鞅變法的推動下,秦國的國力日益強盛,軍事實力也日益強大。秦昭襄王下令,要動員全國15歲以上的男子前往前線,不管是能拿起武器的,還是只能做飯送飯的,統統要參戰。這樣一來,秦軍的兵力迅速膨脹,達到了60萬之眾。
而趙國雖然也是戰國七雄之一,但相比于秦國,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都要小得多。趙國的主力軍隊也只有40萬人左右。面對如此強大的秦軍,趙國的軍事統帥廉頗采取了一種謹慎的「固守不戰」策略,希望能夠拖垮秦軍的糧草供給,迫使他們主動退兵。
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同時也引發了趙王的不滿。趙王認為,這樣被動防守只會讓趙國陷入被動,最終難以取勝。于是,他決定換將,任命趙括出任趙軍統帥,希望能夠改變戰局。
趙括接任統帥后,立即改變了趙軍的戰略。他放棄了廉頗的固守策略,轉而采取了「反守為攻」的主動出擊方針。這一決定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趙括「紙上談兵」,不懂實戰,而他的這一決定會導致趙軍遭受重大損失。
但趙括并非一味的冒進。他深知,如果繼續采取消耗戰的策略,最終必然會是趙國的失利。因為秦國的國力和資源遠遠超過趙國
只要雙方持續對峙,最終消耗的必定是趙國。因此,趙括選擇主動出擊,試圖一戰而勝,這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趙括就一定能夠戰勝白起這樣的戰神。白起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殺神」,他率領的秦軍素來以勇猛善戰而聞名。面對這樣的對手,趙括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公元前年,長平之戰正式拉開帷幕。趙括率領40萬大軍迎戰秦軍,而秦軍的主帥則是白起。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一次大戰。
戰斗一開始,雙方就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