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伍爾夫曾說:
「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上一座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讓村上春樹連讀兩遍,張愛玲、余華、白巖松等深受觸動,這本書究竟有何魅力?今天一起走進毛姆享譽最高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
高曉松曾說:
「無關乎有錢沒錢,天上那輪永遠免費的月亮,就是詩和遠方。月亮和六便士伴隨我們一生,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素材,創作的一部探討現實與夢想的長篇小說。
該書1919年一問世,就在歐美引起了轟動,成為當時的暢銷書,時至今日,仍舊暢銷不衰。
小說講述了英國一個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在40歲時突然離家出走,放棄旁人羨慕的現實生活,堅持去追逐一個畫家之夢的故事。
表面上看,斯待里克蘭簡直像個冷面殺手,拋家棄子,對任何人都冷眼相看,漠然無情。
事實上,冷酷心狠只是他與現實抗爭的面具和鎧甲。
唯有如此,他才能擺脫世人的眼光,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看完斯特克里蘭的故事,你會慢慢明白:
原來,人這一輩子,只有對自己狠的人,才能活得更高級。
對自己狠,是最好的自愛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曾寫道:
我們生活中大多數人所成為的,是不得不成為的人。
斯特里克蘭卻活成了想成為的極少數。
故事的開始,斯特里克蘭在遠去巴黎學畫之前,是倫敦一個收入穩定的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平凡而令人羨慕的四口之家。
但突然有一天,一向兢兢業業的斯特里克蘭給妻子留下一封信后,竟離家出走了。
沒有交代任何原因,只有一腔孤勇的決絕。
就像他在信的未尾所說:
「我不回來了,永不愧改。」
一句話,如一把利劍,斬斷了他和兒女的血肉之愛,更是斷棄了十七年的夫妻情義。
之所以如此決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在倫敦,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
原來從小斯特里克蘭就夢想著要當個畫家,可惜遭到父親的反對。
成年后又因為結婚生子,需要照顧家庭,只能將畫家夢擱置起來。
直到40歲這年,他去夜校偷學了一段時間的畫畫,才驀然醒悟,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于是,他終于狠下心來,拋妻棄子,放下倫敦衣食無憂的生活,凈身前往巴黎學習。
被現實壓抑太久的人,但凡看到一點光亮,他的人生也會天翻地覆。
在巴黎期間,斯特里克蘭學畫成癡,儼然過的是苦行僧式的生活。
因為沒有固定收入,居無定所,他常常都要忍饑挨餓。
曾經有6個月的時間,他窮到每天只吃一個面包、喝一瓶牛奶。
但無論生活多難,他都會一笑置之。
在他看來,吃穿用住這些東西,只是為了讓人能夠活著。
至于多點少點,好點賴點都無所謂,并不值得耗費心神。
他拒絕一切會讓自己從繪畫中分神的事情,把清貧吃苦當作一場克己自律的修行。
他著了魔似的在繪畫中尋求美的真諦,卻不在乎時刻身處煉獄。
他狠心剝離下身上一件件浮華的外衣,只為成全內心滾燙的夢想。
毛姆說:選擇了夢想,就是一生厄運的開始。
一個人選擇了要過想要的生活,必然得具備承受厄運的勇氣和力量。
很多時候,對自己狠心,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珍愛。
只有忍痛斷掉一切世俗的羈絆,才能義無反顧地踏上向往之途。
唯有做到比厄運更強悍冷酷,才能護得心中的皎月長明。
對自己狠的人,有獨特的光芒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
「向外看的人,做著夢;向內看的人,醒著。」
斯特里克蘭無疑是醒著的一個。
故事的拐點,是斯特里克蘭終于離開倫敦,來到向往的藝術之都巴黎。
「我必須畫畫,我控制不了自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