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國時期,華夏神州之上,風云動蕩,英杰輩出;然而除了在軍界政壇上叱咤風云的英才豪杰之外,這一時期也涌現出了許多的巾幗英雄,像是鼎鼎大名的宋氏三姐妹,亦或是長壽綿延的嚴氏三姐妹等等。在民國時期的知名女名人中,還有一家僅次于「宋氏三姐妹」的傳奇姊妹,葉圣陶盛贊她們:「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說的正是合肥張氏四姐妹,而本文要講述的,就是民國名媛張氏四姐妹中的二女—張允和。
張家是清末民國時期的顯赫名門,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父親是民國著名教育家企業家張武齡,可謂顯貴一時;張家家業殷實,富甲一方。
而之所以說張家四姐妹僅次于宋氏三姐妹,是因為這姊妹四人盡皆稱得上是學貫中西的才女,書畫風雅、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不說,氣度學識更是不下宋氏三姐妹,且姐妹四人的夫家也都是當時意氣風華的英杰才俊。
張家四姐妹雖然都是民國時上流社會上有名的才女名媛,但若論這四姐妹中哪個的生活最幸福最遂人意的,當屬這張二小姐—張允和。
張允和極美,在以美貌和才華所為人稱道的張氏四姐妹中,她的美貌更要略勝三個姊妹一籌;然而張允和的美卻不是一般的名門千金們那種貴態而豐碩的美,而是少見的病態的嬌柔之美,身體上的先天不足、幼年的病弱,讓張允和長成了一個如林黛玉般令人我見猶憐的病弱美人;可就是這樣一個風吹欲墜的嬌弱女子,卻出人意料地生了一副俠肝義膽的俠義心腸。
張允和生于1909年6月初,出生時由于臍帶纏住脖子差點夭折,再加上先天不足,可以說是除了腦子以外,全身都沒怎麼發育好,所以張允和的幼年,是在一家人的寵愛和湯藥罐子里度過的。
張家書香門第,曲藝詩賦,都有底蘊,張家四個姊妹從小就或多或少學習過一些昆曲的曲目,和其他姐妹們喜愛《牡丹亭》等婉約曲風不同,張允和獨愛那些贊頌俠肝義膽的曲牌;她不喜歡溫文爾雅的儒生文士,倒是喜歡有仗義豪邁的好漢大俠。其實張允和早年間根本就不像幾個姐妹一樣是端莊大方的大家閨秀,
規規矩矩的閨房可束縛不住這個天性活潑的女俠士,年輕時的張允和一直向往著浪跡天涯的俠客生涯。
後來姐妹們都到了求學修業的年紀,大姐張元和的年齡最大,自然讀書最早,可是張元和高中畢業正要繼續考取大學時,四姐妹的繼母韋均一卻用學費昂貴拖累家計為理由拒絕讓長讀大學。張允和知悉此事,勃然大怒,一個小女生,竟然帶著樂益女中的同窗們游行反抗,聲稱「父親創辦樂益女中就是為了讓女子接受教育,而校長(韋均一時任樂益女中校長)卻不起帶頭作用。」,將繼母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就此才解了大姐張元和的燃眉之急。
試想如果是那個時代其他的女性碰到這樣的事情,怕是要逆來順受,然而夢想著執劍天涯的張允和怎麼生受得了這般委屈,撞破頭也要討到一份公平在身。
張允和古道俠腸、開放前衛可不僅僅體現在為姐姐撐腰上,她同時還是姐妹們的「媒人」。張家大姐張元和和大姐夫顧傳玠相戀時,礙于顧傳玠只是一介名伶,不敢向家里明言,只是私下里曾經向二妹張允和吐露心聲;在那個年代
,名伶和世家千金相戀,大都不被認可,然而當張元和去信向家里征求意見時,張允和卻力排眾議,直接回信讓大姐聽憑自己意愿,若覺得所托良人,即可成婚,故而促成了大姐的姻緣;一個女子卻這般「恣意妄為」的作為,在那個年代,不能不說是令人稱奇。
後來張家三妹張兆和和沈從文熱戀,沈從文自卑于自己的家世,久久不敢向張家提親,妹妹向張允和說起這件苦惱事,不想張允和居然直接替沈從文向家中父母提了親,未待沈從文自己攢好家當,就替妹妹妹夫敲定了婚期婚事,讓這段才子佳人的佳話板上釘釘。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