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科舉制度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成就,最初的科舉制度誕生于隋唐,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科舉制度也隨之改變。
一直到了清朝,科舉制度的流程已經是非常完善了。
而在清朝的科舉考試中,曾出了這麼一件趣事——一考生抱著裝饅頭的麻袋參加考試,結果康熙看完他的文章后直接便指定他就是狀元。
這位考生便是李蟠。
科舉制度
據歷史記載,科舉制度最早的雛形是來自于漢代,這時的制度為「察舉制」和「征辟制」,後來逐漸變成「孝廉制」。
也就是說選官時要推薦有孝心、有上進心這樣的人。
到了魏晉南北朝,魏文帝又將其改變為「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用出身來為官員分級,因此普通家庭的有志之士此時是沒有做官的機會的。
到了隋朝時期,隋文帝登基后頒布詔令,科舉制度才開始逐漸成型。
而科舉制度最為完善的朝代便是清朝,這階段的科考已經有著很清晰的流程了,最初需要先院試,院試考過的人被稱為秀才。
下一場考試便是鄉試,鄉試的原則是府州縣學前三科的前三名,但是實際上只要是經過科考、錄科、錄取合格的考試都是可以來參加的,鄉試考完之后,就可以被叫做舉人。
只要是成為了舉人,哪怕后面的考試沒有名次,也是能夠進入仕途,當一個小官的。
鄉試過了,后面便是由禮部在中央舉行的會試了。會試再中之后就能進入殿試,也就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
歷史上對于在殿試中過了皇帝選拔的考生,稱之為進士,而第一名的便叫做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李蟠
據歷史記載,清朝時有一位狀元李蟠,因出生在書香世家,因此家中的長輩對于他的教育十分上心。
李蟠的祖父曾經是舉人,因此李蟠也想象祖父一樣,以科考來進入仕途。
而李蟠也確實很有才華,一路考中進入了會試。
歷史記載,清朝的會試一般會連著考上三天,所以考生們會在京都貢院內的單人考場進行考試。
這時的單人考試還是比較簡陋,但會試要考三天,所以吃的喝的都必須要考生自己帶過去的,且其他需求也只能在考場中完成。
李蟠知道自己寫字慢,便想辦法節省時間,于是他就帶了很少的水,和一麻袋的饅頭來參加考試。他想若是能少喝一點水,就可以少上點廁所。帶饅頭一來是為了讓自己更有精神,二來是為了節省吃飯的時間。
于是李蟠就帶著一麻袋饅頭去往考場,在進考場檢查行李物品時,其他考生看見李蟠的饅頭都不停地笑話他,不過李蟠倒是毫不在意。
開考后李蟠專心地進行答題,但由于心態有些緊張,寫的速度也比較緩慢,有些人都已經交卷了,李蟠才剛剛寫了個開頭。
而且也因為李蟠的進度緩慢,他所帶的三十六個饅頭都全部吃完了。
無奈之下李蟠找到考官,希望考官能給自己一些饅頭和水,考官見他確實沒有吃的了,便去給他拿了好幾個饅頭和水。
最后李蟠還是在規定時間內將題目完成了。
之后便是殿試,殿試是由康熙親自主持。
據稱康熙當時在閱覽文章時,看見李蟠的文章竟然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是康熙知道了李蟠在考場上問考官要饅頭和水的事情。
而康熙看完李蟠的文章之后,也是滿心贊賞,直接將李蟠封為了狀元。
在這事情之后還有一個小插曲,與李蟠一起來考試的其中一位進士姜宸英認為,李蟠是故意用這麼多饅頭來吸引康熙的注意,按真才實學他認為自己才應該是狀元,于是就是寫了一首詩嘲諷李蟠:「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李蟠由康熙欽點,自然是非常有才華的,但很可惜的是,李蟠為人太過正直,難以忍受官場的勾心斗角。
他在一次主持鄉試時,曾被人污蔑說他徇私舞弊,康熙聽聞了此事,就要求重考。而重考后李蟠所錄取的考生還是沒有一位落榜,這直接證明了李蟠的清白。
清白雖被證,但李蟠卻因為此次事件,對官場失望至極,之后便一直閉門著書。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