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爾。我無利于人,誰肯助我?」清朝名臣李鴻章的這句名言,曾被如今的許多人所傳頌,人們也覺得這句話十分有道理。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并不是李鴻章,而是他的父親李文安的故事。
李鴻章爺爺的家里本有四個孩子,但是後來,一個女孩來到了這個家庭。經過幾年的成長,家里人都把她當做妹妹看待。而後來,最小的兒子李文安卻與女孩陷入了愛河,二人的愛情也得到了父親的支持。這個乍一看「飽受爭議」的婚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說起李鴻章這個名字,我們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清朝的歷史上,他的大名可以說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了。作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他為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北洋水師的建立等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當時較為落后的晚清,他首次提出了著重發展重工業的打算,并使西方先進技術不斷引進,對當時中國的軍事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此外,對現代的科舉教育、教育方面以及創辦新式學堂上,李鴻章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十分注重現代人的教育,認為「教育興國」,作為領導,也是十分推崇教育。雖然限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他的所有思想還未能夠全部實施,但也對後來的教育事業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說起李鴻章這個人,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親乃至祖父——在歷史上同樣留下了名字的人。
李鴻章的爺爺李殿華,生于十九世紀。當時,李殿華的家庭只是個農村普通的大家庭。但是,從很小開始,李殿華就酷愛讀書,也想要像當時的讀書人一樣,考個進士,進入仕途。可是,造化弄人,李殿華卻貌似沒有學習的命,連續參加了四五次考試,卻都以落榜告終。
後來,李殿華也就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樣,按部就班地成婚生子,他也知道自己這輩子沒有入仕途的命,便塌下心來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起來,并希望孩子們能「爭口氣」,實現自己年輕時的愿望。
李殿華生性善良,也把孩子們培養得十分出色。他每天的習慣,就是大早上去集市趕集,為家里買東西。日子就這樣一直如流水一般過著。直到一天早上,李殿華遇見了改變自己家族的一個人。
這天早晨,李殿華照常去集市買完菜回家,結果在回家的路上,卻聽見了一陣嬰兒的哭聲。他循著聲音找去,竟在路旁的灌木叢中看見了一個襁褓中的女嬰。那個孩子一看就是被人遺棄的,臉上全都是麻子,而且身體溫度特別高,看起來是生病了。
善良的李殿華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把女嬰抱了起來,這才發現女嬰已經發了高燒,臉上的斑點看來也是前不久流行的天花沒有治好。李殿華實在可憐這個孩子,便將女嬰帶到了自己家,決定好好撫養這個小生命。
來到了這個大家庭中的女嬰,也是令人驚訝地成長得很平安健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