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很多古橋,它們歷經千年不倒,至今依舊在使用,充分體現了古人建設橋梁的高超智慧。目前公認的有四大古橋,「北京盧溝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潮州廣濟橋和泉州洛陽橋。」今天筆者重點給大家介紹泉州的洛陽橋,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中國橋梁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
洛陽橋得以修建,是源自隋唐時期中原人南遷的結果,當時中原洛陽人帶著先進生產技術來到泉州,他們修建了這座無比堅固的跨海大橋。公元1053年,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歷時7年耗銀1400萬兩。
這座橋梁修建前,人們只能靠渡船,每逢大風漲潮,海難事件層出不窮,于是當地人取名「萬安渡」,以祈求風調雨順。洛陽橋長834米,寬7米。目前橋面上留存石亭2座,石刻2尊,石塔5座等。
據說,自從洛陽橋建成之后,泉州地區爆發了修建橋梁的熱潮,很短時間里就修建了200多座橋梁。
那麼,修建了如此之多的橋梁,為何單單洛陽橋出名了呢?這要從橋梁的特點來說。洛陽橋設計者在修建這座橋梁時,創造性地發明了兩種加固橋梁的方式,「筏形基礎」和「種蠣固基法」。
洛陽橋頻臨出海口,在這樣的地段上修建橋梁,保證橋梁基礎的穩定是一個很大問題。如果使用打樁修建基礎是不適用了,于是設計者采用了「筏形基礎」的新型橋基,解決了軟土地基上修橋的關鍵問題。所謂的「筏形基礎」是指用船在滿載石頭,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礎。
據橋梁專家推測,洛陽橋的筏形基礎寬約25米,長1公里,提高江底標高大約3米以上。解決橋基礎外,設計者考慮到江水團結對橋墩的破壞,他們創造性地采用了「種蠣固基法」,就用在橋下養殖牡蠣,「以蠣房散置石基,益膠固焉」。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名橋勝談》中詳細說明了「種蠣固基法」,「先在水中拋大塊石,鋪滿橋址,形成水下一道 矮長堤,然后利用淺海里的蠣房進行繁殖,將基礎膠固,便成整體。次于礎上安砌石墩。」
牡蠣有在石縫隙里生長的習性,加上可以分泌粘性物質,這樣就可以把橋墩和橋基礎緊密凝結在一起,進而形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上首次將動物用在加固橋梁的先例,另外洛陽橋的橋墩被修建成船型。這種橋墩使用堅硬條石交錯壘砌,如同一條小船,橋墩的兩頭尖以減弱浪涌對橋墩的沖擊。是不是很巧妙?古人的智慧確實不容小視,這就是洛陽橋近千年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