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對于後來錦江飯店創始人、女革命家董竹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的董竹君不多不少剛好30歲,此時距離她自青樓逃出并嫁給四川督軍夏之時已經過去了整整15年。在過去的這十五年里,董竹君經歷了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期,她由一個少女變成了[少.婦],并經由一個[少.婦]成長成了五個孩子的母親。
一切都在變,這「變」里最大的莫過于丈夫夏之時的脾氣。
董竹君在青樓初遇夏之時時,他是個年僅27歲的革命黨,當時的他正和幾個同道兄弟一起借青樓為掩護商談革命大業。那時的夏之時書生意氣、滿眼里都是革命斗志,這便也是董竹君能在眾多仰慕者中選中他的最重要原因。
沒錯,是董竹君選擇夏之時,而并非僅僅是夏之時選擇董竹君。這點,在董竹君心里是有本質區別的。若非如此,她也不會拒絕夏之時為她贖身而依靠自己的力量逃出青樓了。
夏之時永遠不會忘記董竹君逃出青樓當晚對他說的話:我可以嫁給你,條件有三:一不做小,二是必須讓她出國接受新思想教育,三是未來他行報國志,她從旁協助。
這「第一」是董竹君為自己未來婚姻的謀劃,「第二」則是為自己將來長遠人生做的規劃,至于「第三」,則是為她和夏之時未來共同人生所做的設想。
不得不說,一個年僅15歲的女子能說出這般話也證明她的非比尋常。這段話,也拉開了她不同尋常人生的序幕。
可惜,即便董竹君早已為自己以后人生做過具體打算,可一切終究也沒能如她所料地走向圓滿。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和夏之時婚姻開始出現裂縫。
相比尋常夫妻婚姻出現的問題之經常性是因為外遇、出軌一類,董竹君和夏之時的婚姻出現問題屬于少數類:他們的婚姻并不存在原則性問題,更多的來自于雙方三觀所引發的矛盾沖突。
通常,夫妻若因為三觀等各種問題爆發矛盾時,若能有一方忍讓往往能維持表面相安無事,可這畢竟不是「治本」的法子,日久后,往往會導致婚姻天平失衡而使雙方感情破裂。
在夏之時與董竹君爆發矛盾時,董竹君一直是忍讓的一方。但作為一個後來曾在日本接受過新思想教育的新女性,與舊思想丈夫夏之時爆發矛盾的董竹君可以隱忍卻不可能完全依從他。
比如,在對待子女教育上,董竹君就堅決不肯妥協:丈夫認為女孩子遲早是別人家的所以不必接受好的教育,而董竹君則堅決反對這種觀念,她覺得新時代里,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她不愿女兒和封建女子一樣早早嫁人從此碌碌終生。
夏之時的重男輕女無時無刻不刺痛著董竹君,女兒因重病命懸一線時,董竹君拋開家務去照顧女兒,夏之時不僅不幫助反而還罵她「不知輕重」,他說:「一個女娃,死了就死了,值得你拋開所有嗎?」
這種種,怎不讓董竹君痛心。
而更讓董竹君難以接受的是,封建大男子主義的夏之時總是用他的那套要求女兒,發現女兒夏國瓊與寄居家中的男學長來往密切時,夏之時竟因她「敗壞門風」而命她用繩子「自我了結」。若非董竹君拼死護著,夏國瓊早已當場斃命。
在這些之外,封建思想嚴重的夏之時在生活中對董竹君也經常惡語相向甚至拳打腳踢。可以說,這些都讓極度看重尊嚴的董竹君心痛不已。夏之時對董竹君的態度在他頻繁遭遇政變后越發變本加厲了,1929年,不得志的夏之時竟在一次爭吵后揮起刀砍向董竹君。
那一天,是董竹君一生最不堪回首的一天,那天,躲過第一刀后她光腳披發在成都巷子里一邊逃命一邊哭喊「救命」,若非旁人阻止,那日,董竹君怕是早已命赴黃泉。
這次事件后,董竹君毅然帶著四個女兒離家出走了。
她帶著包袱和四個孩子出走那天,她的幾個女兒頻繁回頭看向老家的大門,可董竹君卻未回看一眼。那天的風很大,可逆著風的董竹君卻拖著孩子走得飛快……
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要帶著四個孩子在上海生活,這幾乎是天方夜譚一般的存在。何況,此時董竹君的幾個孩子都已到學齡,她還得負擔她們高昂的學費。
最初,董竹君和孩子們的經濟來源幾乎全靠典當,皮大衣,高跟鞋,項鏈……只要能當的,董竹君都當了,最后,就連女兒夏國瓊的小提琴也被她拿來典當換學費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