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賈靜雯出生于台北的一個商人家庭。
早年間的賈靜雯,真的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大小姐。她的父親在台北地區經營著一家名為「天津衛」的餐廳,由于味道正宗,餐廳廣受好評,也引得成龍、林青霞等著名影星頻頻光顧。
在父母的庇護下,那時的賈靜雯活脫脫就是一個不知愁滋味的「假小子」。
她熱愛射擊和騎摩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自家餐廳里養著寵物蛇,也可以在被星探挖掘后自愿選擇是否參與廣告拍攝,還可以在父母的支持下進入台北華岡藝校專門學習表演課程。
那時的少女,明媚而灑脫,一顆心只專注在「表演」這一件事兒上邊。
然而,一貫平順的生活卻在她19歲這一年被徹底打破。
那時,父親經商失敗,欠下百萬巨額債務。
為了盡快償還債務,賈靜雯的母親不得已將天津家中的一切都變賣抵債,雖然是杯水車薪,但只要一家人都健康平安,債務也總有清償的那一天。于是,一家人又從天津老家搬回台北地區,蝸居在一個十多平米的小房子里。
可偏偏禍不單行,在生意失敗不久之后,賈靜雯的父親便被查出來患上了癌癥。在當時的醫療技術下,癌癥治療藥物價格非常昂貴,有時單次用藥價格便是幾千甚至上萬台幣。
在那樣的情況下,為更好照顧身患重病的父親,為盡力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才剛上大一的賈靜雯只好退學,再次回到台北地區,來拼命賺錢還債養家。
那時,年輕的賈靜雯有時一天要完成十個通告,但她卻一點也不覺得辛苦,甚至覺得只要自己多努力一點,只要賺很多很多的錢,就一定能幫助家里度過難關。
于是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就到醫院接替母親,繼續照顧身患重病的父親。本以為日子會一天一天好起來的,可她卻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
醫院的醫生,在對病人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后,讓身為女兒的賈靜雯自己做出選擇。
一是繼續保持目前的無效治療,但病人會承受更多的痛苦,同時也可能隨時離世;二是就此終止治療,讓病人盡可能少受些痛苦而較為體面地離開。
望著躺在病床上不斷痛苦[呻·吟]的父親,兩難糾結之下,22歲的賈靜雯親手拔掉了自己父親的氧氣管。
「如果最后都是不好的結果,那麼我希望我父親是很有尊嚴地走」。
這本是女兒賈靜雯對自己父親最后的祝福,可也讓她就此淪為傳統孝道口誅筆伐的對象。
一時間,女星賈靜雯似乎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在親人不理解、媒體不待見,而自己也確實遇人不淑的情況下,賈靜雯似乎只能通過不斷地拍戲來填補內心的空缺,用角色來為自己正名。而這一重心調整,也確實為賈靜雯迎來事業發展的蓬勃期。
1997年,一部名為《四千金》的台灣家庭劇讓賈靜雯收獲了演藝生涯的第一個大獎——金鐘獎最佳新人獎。此后,賈靜雯的演藝事業愈發如魚得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