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富不學,富不長;窮不學,窮不盡。
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獎勵不停學習的人。
「潘步掌中輕,十里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如琵琶。」
這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寫給一位女子的告白聯。
這位女子是蘇州名門千金,前清著名的狀元宰相潘世恩之后;
是紅遍上海灘的當家花魁,艷旗高幟,花名曰:「潘妃」;
也是張伯駒的紅顏摯愛,一眼定情,從此便是一生一世;
她還是享譽國際,現代首屈一指的青綠山水畫家。
她的名字,潘素。
潘素出生在蘇州,是狀元宰相潘世恩之后,真正的名門千金,大家閨秀。
在母親的有心栽培下,她7歲修音樂,習繪畫,尤善琵琶,小小年紀,便才名遠播。
然而,在她十三歲這一年,母親去世,父親敗家,繼母以她「善琵琶能掙錢」為由,把她賣到妓院天香閣。
從此,仙女跌落泥塘,命運翻覆多舛,不過須臾之間。
潘素天生麗質,談吐不凡。她能寫會畫,一手琵琶更是彈得出神入化。
于是,不到20歲,她就成了名滿上海的頭牌交際花。
真可謂,世人皆嘆紅顏多薄命,她偏在薄命中活色生香。
潘素薄命中的再次轉折,是遇見一良人。
當時的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正在鹽業銀行任總稽核,年年要到上海分行查賬兩次。
在一次商業應酬時,觥籌交錯間,張伯駒見到了20歲的潘素。
一剎那間,驚為天人。
他不假思索:「潘步掌中輕,十里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如琵琶。」
寥寥24個字,他的仰慕,皆在其中。聰敏如她,自然都聽懂了。
才子佳人一見定情,芳心明許。
只是,彼時潘素,被當時的國民黨中將臧卓看中,且已經定下了婚約。
臧卓得知潘素和張伯駒的事情,大怒,下令把潘素軟禁起來。
張伯駒單槍匹馬殺到軟禁潘素的酒店,孤身劫走了潘素。
從此,兩人情定終生。
這一年,潘素20歲,張伯駒37歲。
他娶了她,從此有人免她驚,免她擾,免她一世顛沛流離,免她無枝可依。
如果兩人的經歷是一本書,到這里,就該是最完美的結局了。
但是,現實中的潘素,到這里才算人生的的開始。
退一步,是幸福安穩的婚姻,相夫教子,平凡一生;進一步,則是不斷地學習和嘗試,遇見未知的機遇和挑戰。
潘素沒有猶豫,她選擇了前進,選擇了持續學習,讓自己的人生開掛。
潘素嫁給張伯駒一年后,21歲的她,正式拜在朱德甫門下學習花鳥畫。隨后,她輾轉跟隨汪孟舒、陶心如、祁景西、張孟嘉等知名畫家習畫,又常與老畫家陶心如、祁景西、張夢嘉合作繪畫。
潘素通過反思對比,選擇專攻青綠山水畫,穩打穩扎,從此再沒有停止繪畫學習。
潛心學習十六載,一朝揚名滿天下。
當時廣泛流傳一句話:林徽因的詩歌,張允和的書法,潘素的畫。
她的畫推陳出新,獨樹一幟。著名繪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曾贊她:「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項背」!
她的作品還被當做國禮贈送,享譽國際。
她再也不是上海灘艷旗高幟的潘妃,而是蜚聲中外的書畫藝術家潘素。
楊瀾曾說:「女人老去,是從她停止學習開始的。」
1992年4月16日,潘素因病去世。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她的畫作、她的藝術造詣,永恒地保存下來,成為經典。
風雨兼程77年人生路,這位奇女子從未停止學習的腳步。
正是因為懂得終身學習,擁有持續的學習力,她才能打破身份,成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完成蛻變,創造出另一個人生高度。
什麼是持續的學習力?
持續的學習力,是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
時代腳步加快,如果企業不學習,無法創新,被時代拋棄是必然;如果個人不學習,安于現狀,被社會淘汰也是必然。
公司的技術大哥,已經是十年的老員工了,最近卻和領導鬧得不大愉快。
因為市場競爭,公司需要跟進一個新技術,技術大哥鼓搗了小半年,還是無法攻克這個技術難題。
曾經的技術大佬,如今卻只能望著新技術嘆氣。
因為,這位技術大哥是公司元老級的員工,自從公司發展穩定后,他拿著高薪,日子過得輕松愉快。
他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不再學習充實自己,也不再了解市場動態,突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再也跟不上新時代的腳步了。
如今,公司想讓他攻克新技術,他卻無法勝任。已經37歲的他,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雞毛生活牽扯著他的精力,想靜下來學習都來不及了。
公司沒有時間等他學習,只能換有能力的人接手,而他也只能退居次要崗位。
中年人的職業焦慮立刻籠罩了他的生活。
職場人,一旦停止學習,只有被淘汰出局。
學習力的本質是競爭力,擁有持續的學習力,才能在職場中擁有持續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