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康熙的皇孫高達133人,據史料記載,曾孫輩數量超過了340人。人數多了,取名的時候,對偏旁部首有要求,難免在取名字的時候會出現重名的現象。其中,有兩個曾孫都叫愛新覺羅永良。通過對兩人查詢后,年齡竟然相差48歲。大的一位是皇十三子胤祥的孫子,小的一位是皇二十三子胤祁的幼孫,也是康熙最小的曾孫。
今天就來說一說他們的世系和命運結局。
1.祖父: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年)
康熙皇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晉封和碩親王爵位,世襲罔替。雍正朝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曾奉旨管理過宗人府、兵部、戶部、圓明園八旗、漢軍侍衛、水利營田等。
2.父親:愛新覺羅弘昌(1706-1771年)
胤祥長子。弘昌在雍正朝因為父親的地位和關系,被伯父雍正先封為了固山貝子,後來在雍正末年晉封為多羅貝勒。
可惜乾隆四年因緣事革去了爵位,于乾隆三十六年去世,享年66歲。去世后,并沒有恢復爵位,也沒有追封。
3.本人:愛新覺羅永良(1760-1803年)
乾隆二十四年出生,此時父親弘昌因緣事被革爵在家20年了。如果沒有這些事情,可能永良能夠被賞封一個輔國公或者鎮國公是沒有問題的。
因此,受到父親影響后,永良一直在乾隆朝是一個閑散平庸的宗室成員。嘉慶八年去世,享年45歲。一生并未在朝廷任職,也未被授予爵位。不過膝下共有二子,分別是綿前和綿奎。
1.祖父:愛新覺羅胤祁(1713-1785年)
雍正朝被封為奉恩鎮國公,生母地位低微,胤祁也沒有參與奪嫡,是一個平庸的皇子。雍正十三年,晉封為多羅貝勒。
乾隆帝即位后,委派二十三叔胤祁前往康熙的景陵擔任守陵大臣。
乾隆二十三年,因緣事被降低爵位為固山貝子。乾隆四十二年又因緣事降低至奉恩鎮國公。
三年后,恢復至固山貝子爵位。乾隆四十七年,晉封為多羅貝勒。兩年,還賞賜了郡王的品級。
乾隆五十年去世,享年73歲。
胤祁去世的時候,侄孫永良才26歲。
2.父親:愛新覺羅弘善(1773-1824年)
乾隆朝,先授予三等侍衛,後來賞封為奉恩將軍。
嘉慶十一年開始,授予朝廷的辦事章京,后賞賜輔國將軍爵位。
次年,外放擔任遼陽城守尉。
嘉慶二十二年,奉旨管理正黃旗蒙古新營【房☆事】務,并且掌管圓明園八旗包衣三旗的事務,年底的時候,還授予他泰寧鎮總兵府的內務府大臣。
嘉慶二十四年,晉封為輔國將軍。
道光年間,擔任過廣州將軍。
他是康熙最小的皇孫,比侄子永良還要小13歲。
3.本人:愛新覺羅永良(1808-1885年)
永良是弘善的次子,康熙最小的曾孫。
道光五年,父親弘善去世后,長兄永陳早年夭折,永良成為了弘善的獨子,承襲了奉國將軍爵位,朝廷還加賞他三等侍衛。
道光十六年,授予侍衛班長的實職。
道光十八年,授予車正三品城守尉。本年還調任到遼陽城守尉,依然是享受三品待遇。
道光二十三年,因緣事被革職,后一直賦閑在家。
直到光緒十一年去世,再也沒有在朝廷擔任職務,享年78歲。
結語:兩位愛新覺羅永良,雖然都是康熙的曾孫,但是兩人的命運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胤祥的孫子受到父親的影響,一生都是閑散的宗室成員。不過,胤祁的孫子卻要稍微好一點,至少曾經靠著自己的實力,在朝廷做到了正三品的封疆大吏。雖然說,後來因緣事賦閑在家,可能就是一時的疏忽斷送了前程。當然,后一位永良還活到了78歲的高齡,但是前一位永良僅僅44歲就去世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