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否成為皇帝,究竟取決于什麼?是武力、智謀還是運氣?亦或是命運的安排?在清朝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物,他曾經兩次差點登上皇位,卻最終選擇了放棄。
這個人就是多爾袞。作為清朝開國功臣,多爾袞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但他為何最終沒有如愿登基稱帝,反而讓位于自己的侄子順治?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結果?
多爾袞可謂是清朝歷史上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在明清交替的關鍵時刻,抓住歷史機遇,帶領清軍殺入山海關,定鼎中原,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皇太極去世后,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帝位之爭。這是多爾袞第一次稱帝的機會。當時以鰲拜為代表的兩黃旗骨干以死相逼,迫使多爾袞放棄稱帝的打算,改而讓皇太極的次子福臨登基,自己退居攝政王。
第二次則是在清軍入關之后,多爾袞的權力進一步增強,隱然有稱帝之勢。他先后多次提升自己的頭銜,從攝政王到皇叔攝政王再到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享受的待遇與皇帝已無差別。此時的多爾袞,已經達到了類似于曹丕、劉裕那樣的地位,離篡位只差臨門一腳。
然而,多爾袞最終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廢掉自己侄子的帝位,使得順治得以從容在其死后接手政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多鐸是多爾袞最可靠的左膀右臂。在入關之后,多鐸先破大順,再下江南,戰功赫赫,在八旗里面威望極高。他與多爾袞一內一外,可以確保時局徹底掌控在自己手中。
多爾袞完全可以效仿魏晉時的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在哥哥死后將權力交給弟弟。或者說在多爾袞稱帝后,將多鐸立為皇太弟,亦或直接從多鐸兒子中挑選一個,過繼給自己為太子,從而確保皇位牢牢掌控在兄弟二人這一血脈里面。
但遺憾的是,天不遂人意,多爾袞萬萬沒有料到,比自己還年輕、身體更加健康的多鐸竟會先自己一步歸天。順治六年初,多鐸因不幸染上當時的重癥天花而不治身亡,年僅35歲。
多鐸的突然離世,直接導致多爾袞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可怕狀況。他一旦篡位成功,首先要處理的難題,便是在自己死后該把帝位交給誰?
多爾袞雖然權力極大,但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果自己篡位稱帝,卻沒有一個可靠的繼承人,這將會給清朝的統治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滿朝文武大臣在看到多爾袞沒有子嗣的狀況下,自然也會考慮擁戴多爾袞為帝,但會產生怎麼樣的政治后果呢?大清王朝沒有一個足夠可靠穩定的繼承人,這無疑會引發一系列的叛亂。
再者,多鐸的去世,也意味著多爾袞失去了最可靠的左膀右臂。多鐸英勇善戰,戰功赫赫,在八旗里面威望極高,他與多爾袞一內一外,可以確保時局徹底掌控在自己手中。
失掉了這一左膀右臂,身體本就欠佳的多爾袞沒有足夠的底氣信心應對篡位后出現的一系列叛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