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之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奈何自己年紀不小,再加上他常年征戰,最終在白帝城病死,而劉備為了讓蜀國在他死后能夠保持在三國中的競爭力,更是導演了一場人人皆知的白帝城托孤,但是大部分人知道的托孤大臣只有諸葛亮一人,其實在歷史上,這場托孤表演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李嚴。
李嚴是蜀國后期很重要的一個大臣,正是因為他的存在,整個蜀國才沒有存在諸葛亮專權的情況,而李嚴的兩個兒子也是十分出色的官員,為蜀國后期的政治空缺提供了一定的彌補,李嚴原本是荊州的官員,在曹操占領荊州以后,李嚴就成了曹操的部下,并且帶領軍隊阻擊劉備,當赤壁之戰結束以后,曹操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守住荊州,作為荊州官員的李嚴也投降到了劉備陣營,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而李嚴也為劉備的寬廣胸懷而折服,自此決定一直跟隨劉備。
在劉備建立蜀國以后,蜀漢原來的很多老臣都陸續的死去,而年輕的李嚴便在官員中凸顯出來,他的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十分強悍,在鎮守永安的時候,他手下的軍隊被認為是蜀軍中戰斗力最高的,但是在蜀漢長期的戰爭中,李嚴看不到任何能夠統一的希望,他自己本人也產生了不少自私的想法。
劉備死的時候,李嚴是當時軍事上的重臣,劉備為了讓他更好的輔佐阿斗,也是想用他來牽制諸葛亮的軍事權力,特意把他列為托孤大臣之一,但是李嚴在日后卻辜負了劉備的期望,反而和諸葛亮之間發生了不少的矛盾。公元226年,諸葛亮想要率軍隊去討伐魏國,作為當時主管軍事和后勤的大臣,李嚴卻拒絕了諸葛亮的這個建議,而且提出劃五個郡建立巴州,然后由自己來當刺史,這明顯就是在挑戰諸葛亮的地位,而諸葛亮也是一點兒不留情面,把他的這些提議全部否決了。
後來,李嚴又鼓動諸葛亮稱王,但是他的想法卻受到了諸葛亮的呵斥,在諸葛亮的認識中,這個時候的李嚴早就沒有了原來的忠心耿耿,反而一直在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不過真正激化兩個人矛盾的,還是和諸葛亮的北伐有關系。
有一次諸葛亮帶領軍隊去攻打漢中,可是糧草卻一直跟不上,當諸葛亮向朝廷催糧草的時候,李嚴卻說諸葛亮一直停兵不進,這把作為丞相的諸葛亮惹得非常生氣,最終讓皇帝罷免了李嚴的職位。
李嚴回家以后,并沒有認真的反思自己,但是他也知道,只有諸葛亮有權力讓他重新出山,但是諸葛亮卻在不久后的北伐中病死。李嚴聽說后,認為自己的仕途到頭了,經過幾天的郁悶和煩惱,就被氣死了。筆者認為,李嚴雖然是劉備的托孤大臣,但是他在劉備死后變得貪婪和自私,最后被氣死也是咎由自取的結果。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