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
寫作邊城那年,沈從文正處于人生最快樂的時期,因為他經過百般曲折,終于娶到了心目中的女神張兆和。
小說邊城于1934年在國聞周報上連載了4期,後來因為沈從文母親病重而中斷。那是沈從文離開老家鳳凰十年之后第一次返鄉,回鄉旅程遙遠,他坐著小漁船緩緩劃走,看著日夜長流,千古不變的河水,看著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長長久久的思考著人生。
回鄉之旅歷時整整一個月,沈從文在家里只呆了四天,不久母親病逝的消息就趕來。于是在繼續寫作邊城的時候,旅途上的感悟,失去親人的悲痛,全都被他揉進了小說。所以,邊城里傾注了沈從文對愛,對人生多層次的理解和領悟。
這本薄薄的小說也成就了沈從文 文學大師的地位,他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份量重若千鈞。然后也有人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兩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錢鍾書的《圍城》,另一座是沈從文的《邊城》。
《圍城》寫的是現實,而《邊城》寫的是夢幻,但這種夢幻又不同于我們平時所說的虛構出來的幻象,它植根在我們的生活里。 邊城既有湘西如詩如畫的風土人情,也有苗族樸實善良的年輕男女。
初讀邊城,你會感覺到他就像是一部田園牧歌,給人一種晶瑩剔透的感覺。而不同的人總能在邊城讀出不同的含義。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境之下,也能品出不一樣的意思。但實際上這部小說 論情節并沒有什麼一波三折,論結構也不見得有什麼精巧設置,論愛恨,更沒有男女主角的哭天搶地。那我們究竟能從這部小說里讀到什麼呢?
引用沈從文的一段話,他在邊城里想要表現的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們先來看故事發生的時代和地點。邊城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是一個軍閥混戰,新舊交替的大時代。但是沈從文別出心裁,他將故事的地點放置到了位于四川和湖南兩省交界處的小山城茶峒,一個還沒有被時代浸染,半桃花源式的地方。那里的時間是凝固的,河水是靜謐的,像是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遠離塵世的喧囂。
茶峒城外約一里路,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溪水清澈見底,水中的游魚仿佛漂浮在空氣之中。小溪里有一只方頭渡船,專門負責搭載行人過河。管理渡船的老人七十歲了,他在小溪邊守了五十年。老船夫唯一的親人是一個女孩兒,他們還有一條黃狗。女孩兒是老船夫的外孫女,父母早逝,老船夫給它取名叫翠翠。翠翠是邊城的主人公,不過十幾歲,他幾乎是被大自然養育出來的一個孩子,一個精靈般的女孩,有著黑黑的皮膚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
《邊城》劇照-翠翠
翠翠與他的外公相依為命,他的外公幾十年如一日,忠于職守在渡口。而翠翠,終日陪伴著外公撐渡船,生活平淡如水,生命好像在這里靜止了。沈從文對人生有一種奇怪的看法,他覺得人如果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美德,就必須保留動物的原始天性。翠翠這個小女孩的身上傾注了沈從文全部的愛,他是集天地之精華,被山間的清風雨露孕育出來的一只小靈獸。他無憂無慮,快樂無比。
隨著翠翠慢慢長大,故事也就開始了. 那年端午,老船夫帶翠翠到茶峒城外的河街看賽船。那天河邊人很多,翠翠很高興,看船入了神,祖孫倆走散了,翠翠在碼頭上等外公。等到夜幕降臨,河邊的吊腳樓亮起了燈,外公還沒有回來。這個年僅十來歲的小女孩忐忑的等待著,心里又擔心又害怕,而也就是在這個夜晚,他遇上了當地船總順順家的二少爺儺送,年輕朦朧的感情只在一場初見便存下了生根發芽的種子。這時候的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觸目皆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如水晶般清澈。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