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這是80后、90后小學課本里《火燒云》里的內容,文章作者正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
與課本節選不同的是,蕭紅的作品大多有著灰暗的色調,她擅長用女性的筆調去描述一個個凄慘的女性角色,如《生死場》里王婆等等。而蕭紅自己短短31年的人生路上,正如同她筆下的一個個女性角色:一生充滿坎坷,結局凄涼。
蕭紅最令世人爭議的是她的感情生活,她先后與五個男人有過情感糾葛,她為愛逃婚、離家出走,不僅做過第三者,還先后兩次懷著孕另嫁他人......也正因此,很多人將蕭紅定義為「多才而濫情的女人」,然而,熟悉蕭紅作品的讀者卻為她叫屈,認為蕭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蕭紅
實際上,研究蕭紅作品和背景資料后,我們不得不承認,蕭紅濫情背后,與原生家庭的缺愛,有著直接的關系。蕭紅的一生,無數次從一個男人奔向另一個男人,說到底,她都是在找尋童年少年缺下的「愛」。早年愛的缺失,讓她成年后開始對愛有了極度渴望,于是,她變成了一個貪愛的女子,只要男人對她好,她便那一次次為一絲絲好飛蛾撲火,直致最終化為灰燼。
蕭紅無數次遭遇渣男,兩次懷著孕被男人拋棄的背后,有自己性格的因素,也與早年原生家庭缺愛有關。
蕭紅的一生是令人唏噓的一生,她的曠世才華被悲慘命運襯托出的光輝,曾讓無數人唏噓不已。1942年11月20日,「雨巷詩人」戴望舒來到秋風瑟瑟的香港淺水灣,在蕭紅墓前,他為逝去的蕭紅寫下了令后世回味的詩句: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枕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與世人對蕭紅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蕭紅的父親張廷舉對蕭紅死訊的漠然。蕭紅死后,有人向張廷舉轉告蕭紅病逝于香港的消息,張廷舉全程竟無任何表情。
父親張廷舉對蕭紅的淡漠讓蕭紅讀者憤恨不已,但或許對于父親的這一態度,在蕭紅眼里,卻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蕭紅的父親張廷舉受過良好的教育,畢業于黑龍江師范學院,曾擔任過呼蘭縣教育局局長。在外人眼里,他八面玲瓏,善于交往人際關系,待人和善。1911年6月1日,蕭紅在呼蘭河降生,成為其父張廷舉的第一個孩子。但作為家里的第一胎,這個女嬰的出生卻并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喜悅。相反,因為蕭紅出生這天正是農歷的端午節,封建的父親覺得這是「不詳」的征兆。加上她又是女兒身,張廷舉一時間竟因為蕭紅的出生格外不悅。
蕭紅出生后,重男輕女的張廷舉對其很是淡漠,不久,蕭紅弟弟張秀柯出生后,就連偶爾會給自己一些關愛的母親也對她失去了耐心,蕭紅在家里越發受盡冷眼。蕭紅的整個童年少年期,唯一給過他關愛的僅有祖父一人而已。
蕭紅9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這以后不久,父親張廷舉續娶了年輕的繼母。唯一疼愛蕭紅的祖父也過世了,蕭紅徹底失去了依靠。繼母進門后,一直對蕭紅看不過眼,于是不斷地向其父張廷舉告狀。一時間,蕭紅與父親張廷舉的關系越發惡化起來。蕭紅在書里敘述:「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張廷舉)也要罵到使人發抖的地步。」「父親打我的時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著窗子,從黃昏到深夜……」
蕭紅高小畢業時,家境富裕的張廷舉去堅持讓蕭紅輟學。去哈爾濱繼續上學的愿望遭到父親反對后,一直與父親交惡的蕭紅沒有選擇順從,而是選擇了反抗。小小年紀的蕭紅甚至想要離家出走天主教當修女,或者干脆與張廷舉斷絕父女關系。更讓蕭紅感到無奈和痛苦的是,在阻止蕭紅上學的同時,父親張廷舉卻可以讓弟弟們外出留學。同是父親張廷舉的骨肉,待遇卻是天壤之別,而這一切一切的根源僅僅因為:自己是無法給父親「繼承香火」的女兒身。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