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者天下之大本。」
吃飯,是人們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需求。
我們經常能夠在影視劇中看到古代人吃飯有滋有味的,十分豐盛。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古代不同等級的人吃什麼樣的飯菜,卻各不相同。
或許我們到了古代之后,連一天都撐不住。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由此可見飲食對中國人的重要性。
在遠古時期,人類還處于原始狀態,生活方式十分簡單,主要就是依靠采集、漁獵為生。
他們根本吃不上精致的稻米面食,而且經常面臨著吃不飽的困境。
野菜、野果、魚蝦、禽獸肉都成了當時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有時運氣好能捕獵到野味填飽肚子,但是更多時候則是挨餓受凍。
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人類開始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包括黍、稷、小米、大豆在內的各種粗糲谷物,這也為古人類的吃飽問題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五谷雜糧的單一滋味也導致了另一個問題的出現——極其單調的口味。
在沒有油鹽醬醋等調料幫助的情況下,稠粥和烙餅成了當時人們的主要食物。
到了漢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烹調用具也不斷改進創新,中國的飲食文化進入了新的階段。
鹽的大規模應用讓人們的味覺不再如同原始社會時期那樣單一,油、醋、醬油的加入也增添了菜肴的層次感。
更重要的是,就連面食的制作工藝也日趨精細,不僅有了饅頭和各類燒餅,還出現了精致的湯餅、蒸餅、細環餅等面點心。
唐宋時期,中國餐飲文化迎來了黃金時代,各種新菜式大量涌現,烹飪技藝不斷創新完善,以「炒」為代表的新烹調用法使蔬菜的原味得以充分萃取,肉類也更加鮮美。
不僅如此,經濟發達促使餐飲業蓬勃發展,餐館和菜式競相多元化,廚師也成為了一門受尊重的職業。
可以說,古人對食物的要求,在這個時期從單純果腹轉變為追求吃好了。
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菜系發展成熟,形成了以川菜、粵菜、魯菜見長的區域餐飲格局,每一種菜系都有獨特的做法和風味。
而隨著養豬業的發展,豬肉也成為了普通百姓家中的主要肉食來源之一。
如今中國菜在世界享有盛名,這與古人對烹飪技藝的不懈探索是分不開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