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樣,歷來被稱作人生四大幸事。這四樣中,前三樣不難,而后一樣卻比登天還難。偏偏,這比登天還難的幸事,唯獨在清朝狀元翁曾源這里,卻變得分外容易。這容易程度就連翁曾源自己都詫異不已。也因為這個狀元來得太過容易,翁曾源甚至被后世稱為:清朝歷史上最幸運的狀元。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歷史上有科舉制以來,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的第一位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朝光緒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實行科舉制度的1282年間:得中舉人者,不過數百萬人;得中進士者,不過十萬余人;而能高中「狀元」者,只有五百余人。由此可見,讀書人得中狀元之難,堪稱難于上青天。
翁曾源
拿近代的袁世凱來說吧,他也算是寒窗苦讀十余年,但是他三次參加科舉,結果三次下來連個童生都沒撈到,可見科舉之難。翁曾源和袁世凱等其他讀書人一樣,也是自幼寒窗苦讀,一心希望通過科舉考取功名。
但不幸的是,由于他患有羊癲風,逢考必發,因此屢次不中。
同治元年,翁曾源的父親,曾任咸豐皇帝老師的翁心存病死后,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義特賜翁曾源舉人,且免會試,直接參加殿試。這意味著,翁曾源不需要參加各種層級的科舉考試,而是一躍直接參加最后階段的:殿試。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翁曾源與張之洞等同時參加殿試。結果,翁曾源在此科進士200人中脫穎而出,居然高中榜首,一舉拿下了狀元。這一屆進士中,探花(第三名)是後來的洋務派軍機大臣張之洞,第五名則是後來官至一品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廖壽恒,第二十八名則是後來的禮部尚書,著名維新派人物李端芬。
關于翁曾源的高中,其同是清朝狀元的叔父翁同龢在日記中寫道:
「曾源侄近年為病所苦,深慮不能成名。今獲先人余蔭,得以參加廷試,從容揮灑,難道是上天保佑嗎?得喜報,曾源侄考中一甲一名,悲喜交集,涕淚滿面。」
可見,對于侄子翁曾源的突然高中,翁同龢也是相當詫異。翁曾源得中狀元的消息在當時震動了整個京師,一時間翁曾源和翁同龢叔侄兩狀元都成了京城最炙手可熱的名人。中狀元后,翁曾源依例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
翁曾源作品
史載,翁狀元不僅才華橫溢,容貌出眾,而且時年年僅29歲,一時間「美狀元」的名號傳遍了全中國,人人以得見「真顏」為幸。這些想面見「美狀元」的人里,有一位極其特殊的人物,此人正是當時大權獨攬的慈禧太后。
這一年,咸豐帝剛剛過世不到兩年,更緊要的是,這年:新寡的慈禧年僅28歲。也不知是抱著怎樣的心思,慈禧竟然在這種情況下:單獨召見了翁曾源。
召見過程中,慈禧見翁曾源形貌俱佳,言談舉止得體,頓時心花怒放。慈禧先與翁曾源談論了朝中大事,隨后竟慢慢把話題轉向家常閑話,翁曾源只是小心應付。這時,慈禧突然又轉向,和翁曾源聊起了李商隱《無題》里的后兩句。
慈禧說此詩上一句改成「靈犀一點有心通」挺好,讓翁曾源依此改后一句,按照詩詞格律,翁曾源應該改成:「彩鳳雙飛無身翼」。還未出口,翁曾源便嚇出了一身冷汗。「無身翼」,這個在剛剛寡居的太后面前說出來,豈不是大不敬。翁曾源細想之下,靈犀,有心;彩鳳,雙飛,這都是些什麼啊,太后到底是何用意。腦子一轉,翁曾源整個人都懵了,當下「撲通」一聲就跪下了。
慈禧見狀,也自知有不妥之處,便宣他退下。最后翁曾源貓著腰倒退這出了大殿,出來時,背脊早已濕透。
翁曾源書畫
回家之后,翁曾源思來想去,仍然心有余悸。回想起自己和慈禧會面的種種,翁曾源徹夜未眠,他只覺得危機四伏,呼吸都有些困難了。要是世人知道他與慈禧會面的種種曖昧景象,自己就是有十顆腦袋,也不夠砍啊。還有這日后為官總免不了經常面「圣」,這可如何是好?于是,翁曾源當機立斷,第二天就以染狂疾為由,告病辭官。慈禧在思慮良久后,給予了恩準。
此后,翁曾源歸隱山林,每日作詩吟詞、寫寫畫畫度日。一直到因病過世,翁曾源都未曾再公開露面,只留下大量詩畫作品于后世。
可嘆,一代英才,卻終生碌碌無為。翁曾源,是清朝最幸運的狀元,也是清朝最不幸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