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福建南平,當地尤坑村的一位村民為了給養豬騰點地,便擴修了自家的豬圈,卻挖出了一座古墓。出乎意料的是,他居然嫌棄古墓礙眼,便將古墓給直接鏟平了,讓墓中的隨葬品散落了一地。
第二天,同村的小孩邱建平剛好從小學返回家中,小孩子心性的他看到這戶人家在修豬圈,未免有些好奇,便跑到別人的家中玩耍。他百無聊賴之際,便觀察起了地上那些破碎的瓶瓶罐罐,挑了又挑、選了又選,總算從其中撿到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瓷瓶并帶回了家。
邱建平撿瓷瓶自然只不過是好玩之舉,然而他大概往往想不到自己的無心之舉居然給家里撿來了一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那個瓷瓶的身份居然大有來頭。
只是,邱建平回到家中后卻又對其他事物產生了興趣,將自己撿回來的瓷瓶隨手給丟在了家里的角落里。
恰好邱建平的父親收拾房間,發現了家里居然多了個瓷瓶,便詢問自家兒子是從哪里撿來的。結果兒子回應道是在鄰居家的豬圈里撿來,而且那里還有許多破碎的瓶子。
別看邱建平的父親只是一介農民,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在觀察瓷瓶的紋理后還是覺得這東西頗不尋常,很可能是古代的一件寶貝。雖然他并不清楚這件寶貝的具體來歷,但多半是可以在市場上換不少錢的。
邱建平的父親深知家中貧寒,如果能靠這個寶貝換點錢,那就不僅是補貼家用,而是能徹底改變他們的人生。然而,在經歷了一晚上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選擇和兒子商量,并一齊決定將這個文物上交給當地的文物保護部門。
又過了一天,顧不上先忙農活,邱家父子帶著這個瓷瓶來到了當地的文化館。館里的專家們接過瓷瓶仔細觀察,卻發現這居然是元代龍泉窯的瓷瓶。父子二人主動捐獻文物的義舉引來了不少人的交口稱贊,而文保部門也給他們頒發了榮譽證書,并發放了6元的獎勵。
在父子二人的領路下,專家們趕往瓷瓶發現之地進行考察,卻發現古墓早已經被毀得滿目瘡痍,現場再也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完整物件,連墓志銘也無從獲取。這也讓墓主人的身份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未免讓人感到遺憾不已。
那麼,這件古墓里唯一保存完好的文物究竟是什麼來頭呢?
這件文物名為「龍泉窯青釉褐彩雙耳銜環瓶」,通體高約26.5厘米,器身均勻且施青釉,釉面是難得一見的冰裂紋,并輔之以褐色斑彩。這件文物整體造型端莊而又簡潔,釉色讓人見到后不禁有「水天一色」之感,可謂是元代龍泉窯中的上乘之作。(下圖為龍泉窯的遺址)
所謂龍泉窯,其實在歷史上極為出名,以青瓷聞名天下。據考證,龍泉窯最早在五代出現,在兩宋期間逐漸得到發展,而到了元代基本發展到巔峰,不少龍泉窯瓷器遠銷海外。比如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上就發現了9600多件龍泉窯青瓷。
歷史記載,元代龍泉窯在胎體上更為厚重,釉色也更為光亮,可惜其中不少技藝隨著改朝換代的戰亂而逐漸失傳。(下圖為青瓷的經典作品之一)
可以說,這件龍泉窯青釉褐彩雙耳銜環瓶的發現對于研究元代龍泉窯的歷史有著重要價值,更對后世的我們還原當年的制作工藝有不少助益。
如今,這件文物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最早被收藏在南平博物館中,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成為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