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沈從文最著名的代表作——《邊城》。
《亞洲周刊》曾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作家聯合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邊城》名列第二,僅次于魯迅的《吶喊》。初讀時,你會感覺它就像一部至真至純至善的田園牧歌。一讀再讀,便能感受到那力透紙背的孤獨與無法言說的困惑。
茶峒溪畔,細雨微朦,煙霧氤氳。
一陣翠色逼人而來,那是山間竹林影動,也是小城少女愛情悸動。
白塔下有戶人家,祖孫二人相依為命。
老船夫勤勤懇懇擺渡行人,外孫女翠翠眉目清秀,舉止靈動。
掌管碼頭的船總順順,家有兩個兒子,大老天保英明能干,二老儺送氣宇不凡。小城的一切都渾然天成,美得自然而純粹。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至善的桃源世界里,最后竟人人都落得個孤獨的悲涼結局。這究竟為何?
他們每個人都做著自認為善意的事,卻因為難以溝通,最終導致無望的結局。
溪邊的白塔坍塌了,翠翠的辮子上系了白線。
當她獨坐幽篁里,寂靜望明月之時,不知是否參透了這殘酷的人生真相:
一個人孤獨的根源,是不懂得溝通。
老船夫為女選婿,吞吞吐吐一場空
老船夫在碧溪邊上擺渡了大半輩子,他唯一的心愿就是看著自己的外孫女翠翠,能夠找到畢生的歸宿。
一年端午,翠翠同祖父躲進吊腳樓避雨時,與大老天保初遇。
天保對翠翠一見鐘情,忙不迭地向老船夫打聽她的婚配情況。
老船夫告訴天保,想要求娶翠翠,要麼走車路,要麼走馬路。
這車路,就是天保經父親同意,請媒人過來提親;這馬路,就是天保自己站在山頭上,為翠翠唱山歌。
其實,對于外孫女的婚事,老船夫內心是無比糾結的。
他深知天保在茶峒久負盛名,自是可靠之人。可為了翠翠的終生幸福,老船夫堅持尊重她自己的意愿。
然而,老船夫的一番用心良苦不但無人知曉,還好心辦了壞事,只因為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天保得知弟弟儺送心儀翠翠,決定走車路,請了媒人到老船夫家里游說,以博得一絲勝算。
老船夫在多次詢問翠翠無果后,便將幾番上門的媒人含糊打發了去,從不給準信兒,讓等消息的天保焦灼不堪。
後來,老船夫聽聞翠翠愛上了對面山頭上美妙的歌聲,也不問清具體情況,就想當然地跑過去向天保報喜。
可出乎意料的是,爺爺的不問不說,竟鬧了個大烏龍。
天保知道夜里唱歌的實則是二老,而聽到老船夫的報喜,一直苦等答復的他才幡然醒悟,原來老船夫是只認馬路,這樁婚事要翠翠自己說了才算。
天保為此失意至極,便負氣下灘,卻意外被淹死。
「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
真正有效的溝通,應當始于沒有雜念的傾聽。
一旦帶著自己的私心傾聽對方訴求,帶著自己的私慮理解對方的表達,就會出現問題。
老船夫看起來為著翠翠的婚事操心不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傾聽與理解。
他本可以告訴天保翠翠還未回應,或者直接讓天保走車路,但他卻晾著癡情的天保苦等,最終竟意外橫生。
船總順順念及兒子天保的死,對他們祖孫二人心生不滿,不愿將間接導致大老溺亡的女孩再嫁給二老。
一段金玉良緣,至此瓦解。
老船夫眼看著自己忙前忙后一場空,最后郁郁而終。
《非暴力溝通》中曾寫道:
「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一心一意去體會別人。」
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往往是因為溝通雙方各執己見,只顧著自己思考和表達,卻忽視了傾聽與理解。
當我們懂得在傾聽中深入交流、在理解中互相共情時,才能真正體會到別人的感受,達到靈魂的共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