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多災多難,抗爭奮進的歷史。在十四年的抗戰中,兩黨涌現出大量的愛國英雄,其中有一位國民政府軍中的著名將領,他英勇彪悍,屢獲戰功,被日軍奉為「戰神」,并有著東方隆美爾「、」叢林之狐「之稱,他就是抗戰中剿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孫立人
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英雄將領卻被蔣先生軟禁33年,與兩紅顏相伴,靠賣荔枝養家。盡管生存環境如此惡劣,孫立人卻培養出了四位學霸級的子女。
孫立人,1900年出生在安徽廬江,后隨父親去了青島就讀于德文小學,1912年隨父到北京,并于次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隨后公費留學美國,并于1925年考入有,1928年學成回國,進入國民政府開啟了他的戎馬征程。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1937年9月孫立人率領不會開拔奔赴戰爭的前線。在吳淞江南支流南岸,日軍的多次渡河都被孫立人的部隊阻止了,1937年11月,一天日軍再次偷襲渡河,孫立人組織部隊將日軍趕了回去,當天晚上,孫立人想趁著天黑將浮橋破壞掉,不幸被日軍發現,之后猛烈襲擊孫立人的部隊,在作戰中,孫立人
身受重傷,命懸一線,昏迷多日才蘇醒。
1938年2月,康復后的孫立人又帶領部隊參加了武漢保衛戰,多次立下戰功,從此在抗戰的戰場上都知道有這麼一位英勇的將軍,在國民政府移都重慶之后,蔣先生命孫立人在長沙組建稅警總團,其主要成員是淞滬會戰后的傷愈老兵和新招募的新兵,經過兩年的嚴格訓練,共計合格士兵由原來的3個團擴張到了6個團。
1941年孫立人奉命重組部隊,成立新編第三十八師,隸屬于國民政府的主力軍隊第六十六軍。 1942年4月孫立人率領新38師進入緬甸參見曼德勒會戰。取得了仁安羌大捷。——1942年 4月17日,西線的英國軍隊,步兵第一師和第七旅的裝甲部隊和日軍作戰在仁安羌,被包圍,多次突圍未遂,步入險境。
在此危難時刻,孫立人奉命前往解救英軍部隊,其帶領113團不到1000名的士兵英勇殺敵,成功擊敗擁有幾千人之眾的日軍,救出了英國軍隊7000余人。史稱——仁安羌大捷。
在兩黨的交戰中,國民政府節節退敗,最后敗走台灣,孫立人也隨著國民政府去了台灣。在台灣好景不長,蔣先生因為孫立人不是黃埔系出身,也不是他的嫡系部隊,并且孫立人在美軍中聲譽極高,所以蔣先生擔心孫立人功高蓋主,擁兵自重,再加上當時的孫立人對蔣經國并不熱絡,多次拒絕蔣經國的上門拜訪,導致蔣先生更懼怕孫立人日后不受蔣經國控制,另有圖謀,就想趁著自己勢力尚在的時候將孫立人除之而后快。
台灣當局和美國就美台共同防署協議簽訂之后,蔣先生就不再需要孫立人這個維護美台關系的橋梁了,于是組織人進行誣陷,陷害孫立人搞兵變,用孫立人手下300多名將士的生命做要挾,脅迫孫立人交出兵權。革除了孫立人的「總統府參軍長」職位。之后將孫立人軟禁了33年。他的部屬親信受到牽連的達336人之多,都被調離軍職或者查辦。
孫立人一生共有兩妻一妾,第一位妻子:龔夕濤,是在父母包辦下迎娶的,婚后二人無論是學識還是人生觀世界觀都不匹配,
後來孫立人帶兵打仗,龔夕濤就一直留在了老家照顧家族和長輩。
第二位妻子張晶英:他們是自由戀愛認識的,二人感情一直很好,但是張晶英因為自己不能生育所以主動給丈夫納了妾。孫立人的妾室:張梅英,她是台灣人,為孫立人生育了四名子女,孫立人的子女皆是她所生育
被軟禁的日子里孫立人一家生活極其窮困,為了生活,孫立人選擇上山開荒用來種荔枝,等荔枝成熟了他帶著家人協力采摘,再由妾室張梅英帶到街上去叫賣,就是靠著這樣的勞作,孫立人和妻子張晶英,妾室張梅英一起養大了他們的四個子女。
盡管如此,但是孫立人的四個孩子在艱苦的環境以父親做榜樣,刻苦努力,堅強勇敢,在學業上都取得令人羨慕的優異成績,并且學成畢業之后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做出了卓出的貢獻。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恢復自由的兩年后,在台灣去世,享年89歲。
一代英雄與世長辭,雖然他走的的時候并未沉冤昭雪,心存遺憾,但是他的豁達心胸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的,在被軟禁的33年里,在生命安全都不能保障的歲月里,他沒有自怨自艾,不但堅持自食其力,開荒種田,并且悉心教導子女成人,他的子女在他的影響下都奮發向上,成為杰出人才。這樣的大智慧,收放自如的心境,對事情處之泰然的心態是當下浮躁的社會所缺失的。
很多人往往抱怨環境不盡人意,往往經受一點小挫折的一蹶不振,現在看來大多數人經受的磨難和孫立人將軍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成功與否,不在于外界環境是否優越,而是取決于自己內心的強大和取舍。
孫立人前半生風起云涌,后半生落籍慘淡,一般人可能連求生的勇氣都沒有了,可是他卻可以視若無睹,上山種田,將一生所學所悟傳達給自己的子女,四名子女全部成才。這樣的成就令人嘆服。
孫立人將軍去世之后,他的子女沒有放棄為父親平冤,他們為了父親的清白不斷的上訴奔走,最終在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的努力下,孫立人兵變案最終大白于天下,台灣監察院最終決議通過孫立人兵變案是一項被陰謀設局構陷的冤屈案。